网站数据统计:今日0套 共更新22617套课程

如何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对话?

更新时间: 2022-07-16 19:20:53 点击数:

#情感点评大赏#

“二姐,你跟她一会儿视频聊一聊吧,我现在恨不得有人揍她一顿!让她清醒清醒”。

昨天刚下班到家就接到了橙子表妹的电话,一张口,就是她闺女马上初中地生会考了,结果人家最近一段时间天天不着家,更别提学习了。气的橙子说出来那么狠的话。

唉,又是一个不会跟青春期孩子沟通的妈妈,我早就把《非暴力沟通》那本书推荐给她了,就这样说话用脚指头想也知道她没看进去。

有多少家长天天以爱之名对我们最亲最近的家人做着语言暴力上的“犯罪”。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说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经常用讽刺,挖苦,否定,说教的方式,来表达本意是关心和爱的行为,引发自己和他人的不适。

比如父母总是对那么弱小的孩子说“如果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或者妻子对丈夫说“你不把工资卡给我,咱俩就离婚!”“你这次没考进年纪前五十,所以暑假的旅游计划取消了!”

你看,我们总是用一些道德评判、比较、回避责任或者强人所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图。而这几种正是我们语言暴力的来源。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好好说话才能不对自己的家人,朋友,以及所有和我们有交流的人造成语言上的暴力“犯罪”呢?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有四个最基本的要素完全可以改变这种互相伤害的沟通模式——第一:观察,而且是不带评论的仔细观察。

一个人只要生气,一定是因为他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像我的表妹,孩子天天往外跑,不好好复习功课,甚至连手机都不带,而她感到特别生气,那就是她“希望孩子在地生会考中取得好成绩”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

还有诸如此类——“你就是个酒鬼,一天天就知道喝、喝、喝”“你脑子是浆糊吗?怎么玩游戏时不用教,一学习就啥也不会呢!”

这是我们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吗?当然不是。我们只是想让孩子能快速地背诵,让爱喝酒的伴侣爱惜身体。但是我们说出来的却是带有主观评判的,自己给下的结论而不是事实。

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习惯用评论来代替观察到的事实结果。

我们习惯于对看到人及行为做出反应,给出评判和分析,例如某人迟到30分钟,我们通常不会直观地说他迟到半小时,而是直接说他经常迟到、没有时间观念。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会倾向于听到批评,马上做出应激反应。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语言,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感受。要善于体会和表达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同时要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

例如:我觉得我钢琴弹得不好。

这个句子中,我评价自己钢琴弹得不好,而没有表达感受。比如没弹好这支曲子,我有些苦恼。这样说则表达了认为自己钢琴弹得不好时,我的心理感受。

当我们说“我觉得”时,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此外,还有些词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抛弃、被拒绝、被利用、被误解、得不到支持等。

为了更清晰地表达感受,非暴力沟通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很好”或“很差”这样的词语很难让人明白我们的实际状况。而开心、伤心,害怕,难过,兴奋,这样的词汇才是。

表达了我们真实的感受,接下来就是找到我们需求的根源,也就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需求——

我们要找到自己需求的根源,也就是真正的需求,并且把它清晰地表达出来,比如“我希望你今天能够背诵下来地理第七课的知识点,然后在出去玩。”而不是“你要抓紧时间去学习”。学习太笼统,无法让孩子有一个切实的感知。

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①责备自己。例如,有人生气地说:“我从没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②指责他人。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

③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④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指责、批评、评论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比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最后,讲出你希望对方怎么做的具体要求和方法,也就是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基本要素:请求帮助—

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我们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应该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要求。比如,我的朋友唐是个瘦高个,而他的媳妇却有点胖,每到晚上他媳妇就不爱做饭,一句“将就点儿吧,我要减肥”,而唐就很生气,他说那个女人不好好做饭,气死我了!

我跟他说那你提出具体的要求啊,他说我都要求她好好做饭了,还怎么具体提?我跟他说,你可以这样说“媳妇儿,你要减肥可以理解,但是我希望你一个星期最少有三次做晚餐,而且每餐要两菜一汤,一荤一素。”这才是具体的要求。也算是请求帮助的一部分。

在请求帮助时,如果我们把自己想要的讲的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回应。但有时我们表达的意思可能与别人的理解不一致,这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你要什么比不要什么更重要”。

比如“好好学习”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而具体的“写一篇有关春天风景的日记和做一顿荤素搭配的晚餐”就能让听者明白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而我们却常常把“你不要……”挂在嘴边。所谓不会正向说话就是如此,从今以后,我们只要说“你要……”效果会大大不同。

还有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殊不知倾听别人的故事时,我们需要先放下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聆听体会对方。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就像今天早晨我女儿照镜子时说:“我丑得像一只猪!”我立即大声宣布:“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结果女儿很不高兴地看了我一眼,然后摔门出去了。我的安慰看来不合时宜,也许,她只是希望我留意她的感受。或许,我当时最好问她:“你对你今天的形象感到失望吗?”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反之,他们也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

要注意,在给他人反馈时,我们的语气十分重要。一个人在听别人谈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时,将会留意其中是否暗含着批评或嘲讽。当人们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不是在下结论,他们就不会产生反感。

试想一下,你是要你的孩子抑郁成疾然后做出让你悔恨终生的事,还是要你的孩子即使平庸但健康快乐就好?

所以,没有一个孩子没有青春期,也没有一个合作伙伴不能被说服,学会非暴力沟通,学会说话是一门艺术,让我们学习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跟孩子沟通,陪伴孩子度过一个多彩的青春期而不给彼此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