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千年教育知识服务平台  
  • 登录|
  • 注册
  • [退出]
网站数据统计:今日0套 共更新21167套课程

明朝锦衣卫中,千户、百户、总旗分别是几品官?能管多少人?

更新时间: 2021-12-02 12:16:29 点击数:

锦衣卫是明朝的一个特殊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正式设立锦衣卫。虽然朱元璋一度废除了锦衣卫,但是,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又恢复了锦衣卫这一机构。因此,在明朝200多年历史中,锦衣卫自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此基础上,现在也有了《锦衣卫》、《绣春刀》以明朝锦衣卫作为描述对象的影视剧,并且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不过,在《绣春刀》中,出现了千户、百户、总旗等不少锦衣卫内部的官职,这让很多用户感到的困惑。那么,问题来了,明朝锦衣卫中,千户、百户、总旗分别是几品官?能管多少人?

首先,在明朝锦衣卫中,官职顺序大致如下:

指挥使一人,正三品;

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

指挥佥事二人,正四品;

镇抚使二人,从四品;

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

副千户,从五品;

百户,正六品;

试百户,从六品;

总旗,正七品;

小旗,从七品。

指挥使

对于指挥使来说,就是锦衣卫的首领,为正三品官职。在电影《锦衣卫》中,甄子丹主演的青龙,就担任了锦衣卫指挥使这一官职。在明朝时期,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使、大理寺卿等官职都是正三品。但是,锦衣卫都指挥使因为机构特殊,加上往往会为皇帝处理棘手的事情,所以实际权力还是比较大的。比如明朝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就制造了胡惟庸死后的牵连大案。

指挥同知二人

明朝时期,锦衣卫设都指挥使(正二品)一人,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二人。就指挥同知来说,在官职品级上略微低于指挥使,在设立之初,指挥同知二人中,一人管练兵,一人管屯田,可以理解为锦衣卫指挥使的副手。

指挥佥事二人

指挥佥事二人与都指挥同知分管屯田、训练、司务等事,为正四品的官职。在明朝时期,正四品官职的月俸为二十四石,而正三品的月俸为三十五石,差距是非常明显了。

镇抚使二人

在电影《绣春刀》系列中,镇抚使这一角色出现过。在锦衣卫中,分为南镇抚司和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专理诏狱”(皇帝钦定的案件),也即负责逮捕等事宜,而南镇抚司则是管理锦衣卫内部人员,也即一个对外,一个对内。镇抚使二人是从四品,在明朝时期,从四品的月俸为二十石。

千户、副千户

千户和副千户分别是正五品、从五品,月俸分别为十六石和十四石。在《绣春刀》第二部中,张译饰演的陆文昭,就是千户的官职,至于张震饰演的沈炼,因为是百户,所以是陆文昭的下级,并且,百户沈炼原本是有可能升为副千户的。

百户、试百户

百户、试百户的官职品级分别是正六品、从六品,在《绣春刀》系列的第二部中,张震饰演的沈炼就是百户,而在《绣春刀》系列的第一部中,王千源饰演的卢剑星,就一直希望升为百户。也即在明朝锦衣卫中,只要升为百户,才能说是进入到中层了。而百户之下的总旗、小旗,则是基层了。

总旗、小旗

总旗、小旗的官职品级分别为正七品、从七品,在明朝时期,知县的品级通常就是正七品了。不过,一个知县的管理范围,自然要超过锦衣卫中的总旗的。在《绣春刀》第一部中,沈炼、卢剑星等人作为锦衣卫总旗,基本上是脏活累活都要干,也即直接负责抓捕等工作。与此相对应的是,在《绣春刀》第一部中,锦衣卫百户则需要在后面指挥就行了,这也是卢剑星一直想要晋升百户的重要原因。

最后,在朱元璋、朱棣等皇帝在位时,明朝锦衣卫的人数还是得到严格控制的,也即锦衣卫作为一个卫所,编制人数为所5600人,一个千户所1120人,一个百户所112人。通常来说,在锦衣卫中,小旗管十个人,总旗管五个小旗,百户管两个总旗,千户管十个百户。不过,到了明朝中后期,锦衣卫的人数因为不设上限,所以其总人数甚至增长到6万—10万左右了,在此背景下,总旗、百户、千户实际管理的人数,也就比较混乱了。

其他网友观点

锦衣卫明朝时期的专有特务机构,大小官员、平民百姓都对其恨之入骨。那么按照《明史-职官志》记载,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恩廕寄禄无常员。盗贼奸宄,街途沟洫,密缉而时省之。

实际上锦衣卫的工作范围很广,包括管理卤簿仪仗,修理京师街道、疏通城中沟渠、抓捕私自净身的干犯等工作。

锦衣卫前身

明初置拱卫司,秩正七品,管领校尉,属都督府。后改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寻又改为都尉司。

洪武三年,改为亲军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而设仪鸾司隶焉。

洪武四年,定仪鸾司为正五品,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

锦衣卫在洪武朝的设置和取消

洪武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其属有御椅等七员,皆正六品。

下设机构:1)经历司,掌文移出入。2)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

洪武十七年,锦衣卫指挥使品级升为正三品。

洪武二十年,以治锦衣卫者多非法凌虐,乃焚刑具,出系囚,送刑部审录,诏内外狱咸归三法司,罢锦衣狱。

复置锦衣卫

到了明成组时期,由于得位不正,朱棣对于官员和民间的动向非常注意,于是重新设立了锦衣卫。寻增北镇抚司,专治诏狱。“诏狱”就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这是皇帝为了绕过三法司系统,实行个人意志的所在。

回到问题本身,锦衣卫共有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

副千户,从五品。

百户,正六品。

试百户,从六品。

总旗,正七品。

千户统兵1120人,每千户管辖10个百户。

百户统兵120人,每百户管辖2个总旗。

总旗统兵50人。

其他网友观点

锦衣卫设立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最初作为皇帝的十二个禁卫军所之一,掌管皇帝出行的保卫工作。后来朱元璋为了监视百官的动向赋予了锦衣卫监察职责,特令其掌管刑狱,从事侦察、逮捕、审问、刺探敌情等活动,成为明朝时期的专有特务机构。

锦衣卫下辖北镇抚司(掌诏狱)、南镇抚司(本卫司法及军匠管理)、经历司(文书出纳)。

虽然朱元璋时期曾一度废除了锦衣卫,但是,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又恢复了锦衣卫这一机构。在明朝200多年历史中,锦衣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力非常强。锦衣卫鼎盛时期,朝中官员多畏惧锦衣卫。

锦衣卫的官职等级如下:

指挥使一人,正三品;

锦衣卫都指挥使因为机构特殊,加上往往会为皇帝处理棘手的事情,所以实际权力比较大,一般由皇帝亲信武官担任。

他们的人选,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曾立下军功,在战争时期,随同出征,追随皇帝左右的人。或者在太平时期办事得力,侍奉皇帝身边,被皇帝了解放心的人。

第二种是世袭的锦衣卫。儿子继承父亲的位置,侄子继承叔叔的位置。这个自然跟卫所制本身就是世袭的,有很大关系。

第三种是专门用来给大臣后代的“荫封”。这是对大臣的特殊赏赐。不过,这种荫封也有要求,必须是大臣过去担任过锦衣卫指挥使,或者担任过相关的职位。

明代中后期,绝大多数获得锦衣卫指挥使官衔的武官系带俸指挥使,实际成为官僚、勋贵、外戚等荫子或者奖赏给予世职的寄禄官(不到任,不理事,仅借此名义领取俸禄),所以锦衣卫的首领多数时间并不是“锦衣卫指挥使”,或者说并不能按照“锦衣卫指挥使”这个官衔来判断是否其人是否为锦衣卫主官。

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

在官职品级上略微低于指挥使,在设立之初,指挥同知二人中,一人管练兵,一人管屯田,可以理解为锦衣卫指挥使的副手。

指挥佥事二人,正四品;

指挥佥事二人与都指挥同知分管屯田、训练、司务等事。

镇抚使二人,从四品;

北镇抚司“专理诏狱”(皇帝钦定的案件),也即负责逮捕等事宜,而南镇抚司则是管理锦衣卫内部人员,他们一个对外,一个对内。

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

驻重要州府,统兵1120人。每个千户所下辖十个百户所。

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

在明朝锦衣卫中,只有升为百户,才能说官级进入到中层。一般一个百户所约112人,百户管两个总旗。

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

这两个级别是算基层工作者,小旗管十个人,总旗管五个小旗。

下属还有将军、校尉、力士,对外有参某某事、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

朱元璋、朱棣在位时,明朝锦衣卫的人数得到严格控制,编制为5000人。到了明朝中后期,锦衣卫的人数因为不设上限,所以其总人数甚至增长到6万—10万左右,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总旗、百户、千户实际管理的人数比较混乱。

其他网友观点

锦衣卫成立背景

公元1368年,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经过不断的打拼,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第一位的布衣皇帝。也许有人说,刘邦应该是第一个皇帝吧!笔者认为,刘邦起义前当过秦王朝的亭长,好歹也算个官吗!朱元璋称帝后,当初与他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们加官的加官,进爵的进爵,可谓有福同享。起初,朱元璋与这些武臣并没有太大矛盾,但是在“蓝玉案”和“胡惟庸案”出现后,朱元璋害怕了,害怕这些老哥们哪一天造了他的反,于是朱元璋越想越害怕,变得十分敏感多疑。

蓝玉案,是指明洪武帝朱元璋诛杀大将蓝玉、继而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历史事件。此为明初四大案之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朱元璋为加强集权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的重大政治案件。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逾1.5万。

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简称胡狱,为明初四大案之一。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后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作为顾问,朱元璋结束了中国的丞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

朱元璋认为,因为蓝玉和胡惟庸都是当初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人,是老哥们、老伙计,是一种共过生死的过命交情。可是这种情感在皇位的诱惑下一文不值。他不允许有任何人觊觎那个位置,他希望自己打下的这片江山永远姓朱。于是乎,我们这位朱皇帝开始筹划成立一个特殊的群体组织。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下诏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锦衣卫从此正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锦衣卫主要职责及机

锦衣卫本来只有“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恩廕寄禄无常员。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共一千五百七员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耤、视牲,则服飞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盗贼奸宄,街途沟洫,密缉而时省之。凡承制鞫狱录囚勘事,偕三法司。”(《明史第七十六卷》),随着明代皇权高度集中,锦衣卫的职权越来越大,成为一个直接听命于皇帝本人的庞大的特殊司法机构,拥有侦缉、逮捕、监禁、审判、拟罪的全程司法权利。 锦衣卫拘拿人犯,只凭驾贴,不需要精细批问。最早驾贴还须都察院审批,但到了明成化以后,都察院已经是看见驾贴就批,丝毫不敢审查。

锦衣卫属于京卫“上直二十六卫”中的一卫,由最早的都督府拱卫司,拱卫指挥使司,都尉司,亲军都尉府仪銮司沿革而来。明代军制原则上是每一卫辖五个千户所,共五千六百人,但身份特殊,作为皇帝亲信的锦衣卫却远非如此,拥有十七个千户所(其中有三个卫所是在万历后增加的):锦衣中所,锦衣左所,锦衣右所,锦衣前所,锦衣后所,上中所,上右所,上前所,上后所,中后所,驯象所等。

锦衣卫十七个卫所,分设官校,官是指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校指校尉、力士,除了直驾、侍卫之外,专管侦缉,名为“缇骑”(本来指身穿红色战袍的骑兵)。锦衣卫军士鲜衣怒马,权大位尊,别的京军指挥使不过正三品,而锦衣卫一向以高官勋戚兼领,历年来锦衣卫指挥使官至一品加封三孤的不计其数,权贵子弟大多寄禄卫中,最多时锦衣卫全卫军校竟然多达九万余人。

 锦衣卫所属机构:南镇抚司,此司自明成祖迁都之后,已经仅仅职掌军匠一事而已。北镇抚司,乃是锦衣卫中专掌刑狱的部门,“锦衣卫狱”实际就是指“北镇抚司”就是世所痛恨的“诏狱”。

锦衣卫的地位变迁

洪武十五年(1382 年),朱元璋设置锦衣卫。

洪武二十年(1387 年),朱元璋认为锦衣卫有滥用职权,依势作宠之态,便此时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将内外刑狱从锦衣卫职责中废除,交由法司处理。 正德初期,太监刘瑾操握政权,将心腹布于朝廷各要位上,锦衣卫指挥使石义文也常对刘瑾阿谀奉承。随着刘瑾权势的进一步扩大,锦衣卫不得不依附于东厂,厂卫格局形式发生变化。在由钱宁治理卫事时,锦衣卫权势再一次上升。 明世宗嘉靖时期是锦衣卫权力鼎盛时期。此期的锦衣卫权力程逐步上升趋势,待陆炳执掌卫政之时,锦衣卫权力达到顶峰,卫权甚至超越厂权,东厂亦为之低头俯首。

万历初期,朱希孝为锦衣卫指挥使。其对权力的行使可谓规规矩矩,不扩大事态,严格遵守规矩,对事物的处理比较谨慎。

万历十年,刘守为锦衣卫都督,其与东厂狼狈为奸,作威作福,虽对锦衣卫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了锦衣卫与东厂互利互惠、相互合作的局面。

万历后期,神宗久久不理朝政,此时非法羁押、长期监禁的情形普遍存在。此时锦衣卫权力不及东厂之势。熹宗初期,刘侨为锦衣卫镇抚司指挥,因为人正直,“不肯献媚,不肯杀人” ,遵纪守法,魏忠贤便借势将其削馆免职。随后,田尔耕投靠魏忠贤,甘愿作其义子。其为人“阴险狡诈”,又因其“缉捕有功”升为锦衣卫都督。

崇祯初期,朱由检虽已拨乱反正,但社会矛盾一时并未消除。此期由董琨治理锦衣卫之事,此人急功近利,必究便被罢免。随后由吴孟明掌管锦衣卫,此人虽公正,但为不阿,行事时总观望东厂之态。

随着明王朝的覆灭,清军入关,继承了明朝的政治体制,但是对于厂卫机构进行了改革,成为了“銮仪卫”,由八旗子弟充任,使其成为了保护皇宫和皇帝安全的专门机构,将审理和刑罚等权力收回来了。从此“锦衣卫”这个机构正式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其他网友观点

锦衣卫是指锦衣卫指挥使司,是正式的卫所名称,而不是有人传言的亲军,是明朝所设的特务机构,直接向皇帝负责。其出门办事的校尉被雅称为缇骑。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原亲军都尉府及所属的仪鸾司的基础上改制而成。下辖经历司、南北镇抚司及亲军所、驯象所等十四所。永乐后,分为锦衣卫与南京锦衣卫.

锦衣卫的堂上官如正二品都指挥使(金牌非象牙腰牌)或都督佥事兼锦衣卫指挥使(同样是正二品),才能穿大红蟒衣飞鱼服佩绣春刀,若三品指挥使仅能穿蟒衣,而千户、百户只能穿青绿锦绣服。并不是每位锦衣卫都能穿飞鱼服,而飞鱼服也非锦衣卫专属服饰,而属于二品官的赐服。

翻查《明史》,有关于锦衣卫编制的记载,锦衣卫由皇帝位为直接管理者,下设锦衣卫掌卫事(1~2人)处理锦衣卫的日常事务,一般都是正一品的都督(锦衣卫卫事相当于军职,都督相当于军衔)、从一品都督同知、正二品都督佥事、从二品都指挥使担任锦衣卫卫事,也就是说锦衣卫掌卫事的品阶是不一定的,但基本都是一、二品的皇帝信任的臣子担任。锦衣卫卫事下是指挥使,正三品,都督佥事名义上的锦衣卫长官,明代许多勋臣后代被授予该官职,实际上是不管事的虚衔,并且可以同时有多人领有该衔。下设从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设置二人,辅佐指挥使。下设正四品是指挥佥事正四品。下设正五品南、北镇抚司镇抚使各一人,下设正五品的千户十四人,下设从五品的副千户、正六品的百户、从六品的试百户、正七品的总旗、从七品的小旗,最后就是普通的力士和校尉,都是没有军衔的普通军士,此外还有一些如翻译一样的特殊岗位。

人数上史籍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1580年太仓库在京师的现金支出,京城巡捕、锦衣卫等共50,000两,明末职业军人年俸,约15~20两,锦衣卫校尉、力士总数应在2500至5600之间,并不是后人想象的动不动满街锦衣卫的场景。

其他网友观点

锦衣卫官职一览表,

官职:指挥使(1人);品级:正三品。

官职:指挥同知(2人);品级:从三品。

官职:指挥佥事(2人);品级:正四品。

官职:镇抚使(2人);品级:从四品。

官职:十四所千户(14人);品级:正五品。

官职:副千户;品级:从五品。

官职:百户;品级:正六品。

官职:试百户;品级:从六品。

官职:总旗;品级:正七品。

官职:小旗;品级:从七品。

还有将军、校尉、力士、参谋某事、校令、翻译。

锦衣卫一般有三大职责,一就是巡查缉捕,专门办理皇帝钦定的案件,锦衣卫有自己的诏狱,可以自己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的司法机关。第二个职责就是庭杖惩戒,专门针对这个触怒皇帝的大臣,拖出午门杖打。第三个职责就是侍卫仪仗,作为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没有朝会的时候,侍卫亲军就是午门的昼夜守卫。

你想知道能官多少人,我还真不知道

其他网友观点

千户是武职官衔,一般由获得军功的人获授,明朝时,朱元璋以武力夺得天下,武官地位很高,千户是正五品官 ,副千户是从五品。

一个标准的千户所管辖1112人,千户管十个百户,一个百户管二个总旗。

千户往往授予功勋较大的武官,大多数可以世袭。

千户相当于现在的旅长。

其他网友观点

抛开军制讨论某一军职的职权与品级是不严谨的,也是不完整的。

大明王朝的军制变化是很大的,大家耳熟能详明后期军制大体分为两种,一是镇守要地的营兵,二是卫所军。前者类似于野战军及现世的美国,后者类似于省军区军分区部队及国民警卫队;前者的职能就是作战,后者的职能就非常复杂,有作战,有屯田,还有侦查稽查警卫等;前者的来源主要是招募,也可以来源于后者,而后者主要是军户世袭;前者的军职有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及千总把总等,后者的军职有都指挥使、指挥使、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后者的品级相对前者比较低,卫所军省级一把手为都指挥使,品级大致相当于参将,三品官,手下喽啰大几千。

锦衣卫是皇帝亲军,严格的讲只是借了个卫所军的名号而不属于常规卫所军序列,它的职能就是警卫侦查稽查,为皇帝鹰犬,一把手称指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