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拖延症吗?不如明天再治
我们之所以拖延、焦虑、疲劳、戒不掉多巴胺,是因为学习和工作的负荷显然过载了。
对我来讲,每次写稿,最痛苦的莫过于开头。
每当我焚香沐浴,把空调开到最合适的温度,准备好提神的咖啡,放着舒缓的音乐,准备早早完成稿件的时候,我就会突然发现,诶不对,我好像有个碗忘记洗了。
等我洗完了碗,肚子就会开始隐隐作痛,不行,一定得去趟卫生间。
坐在马桶上,怎么也得玩玩手机吧?我就不信有哪个狠人上厕所可以啥也不看的。
从卫生间出来,刚刚刷到的剧情讲解还没看完,没事,还有几个小时,刷完这部剧也不迟。
剧刷完了,发现主人公吃的那碗面挺香啊,我也来一碗吧。
打开外卖平台,得好好选一下哪家的面好吃。
选完了,面送来还要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也写不了啥东西啊!
趁这个时间水水群吧,看看沙雕群友们发的图和段子,简直乐不可支。
等面到了,吃面也不能干吃啊!找个综艺下下饭吧。
面吃完了,综艺还没看完。还是把综艺看完吧,了解下现在流行什么,也是我的工作对不对。
终于连综艺都看完了,一切准备就绪,回到椅子上,舒服地靠在椅背上,突然发现,肚子好像大了点?
于是二话不说开始搜索:如何快速减肥……
这期内容,我干脆就聊聊拖延症好了。
01
为了解拖延症呢,我去看了很多人推荐的《拖延心理学》,翻了些论文,还特意找了些如何克服拖延症的文章来看。
然后我就发现,网上相关联的文章非常多。
除了拖延症以外,还有教年轻人如何自律、克服焦虑、怎样早睡等等,往往都非常火爆,想必都是大家关注的日经话题了。我把这类文章统一归为「自我成长」类。
这类文章的模式也很相近,通常开头都是像这期内容一样,描述一个现象,让读者产生一种「这说的不就是我吗?」的即视感。紧接着抛出问题,再给出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一环扣一环。
这些年轻人常有的问题其实息息相关。不自律,就忍不住刷短视频、打游戏,这些行为往往导致了拖延。而拖延又容易引起焦虑,焦虑,又让人睡不着觉。
所以这些自我成长类文章高度相似,也就不足为奇了。
比如,近年来最流行的通用解决方案是多巴胺。自律可以用戒断多巴胺解决,而拖延又可以用转移多巴胺搞定,一切问题似乎都能跟多巴胺挂钩。
B站搜索「戒断多巴胺」相关内容
据我个人观察,之所以如此,跟《贪婪的多巴胺》这本书的流行有极大关系。
其实我觉得这些文章多少对多巴胺有点误解。关于多巴胺的问题,以及戒断多巴胺的理论是如何流行的,找时间我专门写一篇文章讲讲。
不知道挖坑算不算拖延的一种啊。
02
在看完这些理论之后,我自己产生了一种感觉。就是我觉得他们都说得很有道理,很棒,我很认同,但似乎对我没有帮助。
所以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在给年轻人人生建议的文章里,往往会提到无论什么工作、专业你都要热爱它,但是从没有说过一个真相:我们之所以拖延,之所以焦虑,之所以疲劳,之所以戒不掉多巴胺,是因为学习和工作的负荷显然过载了。
很多人拿张一鸣的那句话教育大家:学会延迟满足的人才能成功。
张一鸣
可是大部分人的愿望并不是需要那么成功呀。
大部分人的愿望是能无忧无虑的生活,是下班以后有时间做个饭,看个电影,周末能宅在家打打游戏,或者出去远足。
大部分人的梦想其实很简单,我在生活中很少见到有人说自己要当大富豪的。多数人无非是想挣点小钱,能保证衣食无忧,偶尔可以奢侈一把,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
只是即使这样的梦想,年轻人要为此付出的努力也是相当惊人的。
我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人一天24小时,我理想中的24小时是怎么过的呢?其中8小时工作,8小时睡眠,剩下8小时除去吃饭、上厕所等等琐碎事情外,就是用来干些自己想干的事。
但实际情况是啥?是这24小时里,12小时在工作,6小时睡眠,剩下6小时在通勤和担心工作。
所以事实是,我们的自处时间、休息时间本身就不够!当工作学习占据了你大部分时间,当你超负荷工作,所谓的拖延和偷懒就是正常现象啊!
为什么你会喜欢在工作中刷短视频、打游戏、看小说,残酷地讲,是因为你就没有专门的时间来干这些事。
我是支持摆烂和躺平吗?不是,我没有这个意思。我是一个偏实用主义的人。如果世界和社会是这个样子,我只能学会去适应他。但我认为,至少要搞清楚摆烂和躺平背后的成因,不能仅仅把错误怪在人身上。
我仔细思考了这个事情,然后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当我戒掉拖延症以后,节约下来的时间是我的吗?
老板和客户交给我的工作,让我72小时完成。我拿起来就做,24小时就给他干完了。节约下来的48小时是我的吗?
我可以安心去玩了吗?我可以用来提高自己吗?
并不能呀!节约下来的48小时其实是老板的,他一看,好家伙,效率这么高,那就给你更多的活吧。
所以想清楚这一点,就会发现,戒断多巴胺其实是个伪命题。
生活轻松的人,戒断多巴胺,准确地说,不陷入短暂多巴胺的能力,远比工作繁重的人要强得多。这是为啥?
因为在你为工作辛苦、焦虑之后,你肯定需要更多的娱乐时间来补充自己。
越是工作多,学习多,事情多,才越是需要在缝隙中寻找娱乐。
换句话说,如果一天只让你工作六小时,拖延症的症状一定会大大降低。
事实上在这种压力下,我认为适度的拖延,和喜欢短期刺激才是大多数人。
你想想看,什么事情拿到手就做,能连着工作十几个小时,还能一直持续的
人,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几个。
因为当你把娱乐时间全部剥去以后,你就是一个机器人了。
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里,开篇就提到了一个工作伦理,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可耻的——道义上来说愚蠢又有害。
这本书里说道,如同维尔纳·桑巴特所言,新的工厂系统需要的只是人的一部分:身处复杂机器之中,如同没有灵魂的小齿轮一样工作的那部分,这场战斗是为了对抗人身上那些无用的「部分」——兴趣和雄心,它们不仅与生产力无关,还会干扰生产需要的那些有用的「部分」。工作伦理本质上是对自由的摒弃。
我之前看过一个漫画叫《僵尸百分百》,也特别有意思。
男主刚毕业进入职场,踌躇满志。上班第一天,工作热情极高,下班后还开心地跟同事一起去吃宵夜,那时候男主状态是这样的:
加了一段时间的班后就成了这样:
当因为爆发丧尸,第一反应就是:明天老子不用上班了!
说明什么?说明丧尸都没有上班可怕。
所以今天年轻人面对的形形色色的问题,症结未必全在自己身上。事实上,有问题才是一个常态。
03
最近我的朋友圈被一个活动刷屏了,就是赫莲娜绿宝瓶和Manner咖啡的跨界联名。
我刚刷到的时候还挺纳闷,好家伙,你一护肤品跟咖啡凑什么热闹?还把咖啡给搞绿了。
但仔细一想,这次看跨度很大的联名,实际上是绿宝瓶读懂了年轻人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这次联名能出圈的原因。
首先是在联名对象的选择上。
我在以前提到过,年轻化是所有品牌都要面对的一件事。
大部分品牌采取的方式是选择更换粉丝群更年轻的代言人。这个方法不错,但其实覆盖面还是局限在单个明星的粉丝上。
而选择Manner,推出绿色的限量咖啡,无论是在话题性和视觉效果上,都有强烈冲击感。
Manner本身在线下就有许多门店,且还在扩张当中。借助Manner偏年轻的用户群体,赫莲娜绿宝瓶通过买限量咖啡赠送绿宝瓶小样的方式,可以迅速触及目标人群。
其次是这次活动的主题,一夜青回。这次联名的理念就是「有问题,没关系」。
很多品牌面对年轻人的营销,喜欢把问题说的很大,去贩卖焦虑。赫莲娜绿宝瓶则是反其道而行,直接告诉大家,有问题是很正常的呀,没有关系。
因为如果一定要把自己的问题找出一个解决方案,就会不断去重视这些问题,从而更加焦虑。
比如说拖延症,本来拖延症是面对繁杂工作的一种缓和机制。结果呢?现在我不仅要完成繁杂工作了,我还要面对拖延症本身。
相反你越是关注这些问题,被告知有这些问题是你的原因,是你不行,这些问题是可解决的,其他人就比你做得好,就越会陷入迷茫中。
环境给人的压力已经很大了,我们需要的是对自己好一点,不要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自己头上。
不如喝杯咖啡,让绿宝瓶陪你直面人生的困惑。
最后是绿宝瓶的定位。年轻人最反感的是什么?是说教。是你在教我做事?
大家可以仔细想想,当我们面对拖延、自律、焦虑等等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否真的是各种建议呢?
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受了巨大的委屈,跑去找朋友诉苦的时候,你是真心想听取他的建议吗?你是希望朋友跟你说:我觉得吧,这件事情吧,你有1234这些问题,应该这么这么去解决。
并不是的,很多时候道理都懂,谁不知道需要努力呢对不对?有时候这些话其实只能徒增烦恼。
我们更希望的,其实是朋友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诉苦就是一个发泄。
我看到的年轻人,无论是说躺平还是摆烂,其实都是面对社会巨大压力时的一种泄压。
赫莲娜绿宝瓶正是洞察了这个需求,所以想扮演的不是「我来告诉你怎么做」的角色,而是「把你的问题说给我听」的角色。
因为年轻人其实很清醒,要怎么做,怎么选择,也都清楚。年轻人缺的根本不是建议,而是倾听。
有拖延症也没事,戒不断多巴胺也没事,大家一起去面对。
04
事实上我觉得像拖延症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根植在人类的进化史中。
在原始社会是没有拖延症的,因为人们的工作主要就是寻找食物和打猎,其余时间就是休息和玩耍,跟其他动物区别不大。
到了农耕文明,大约也是没有拖延症的。
因为种地的时间是固定的,真要拖延可能就饿死了。但自从开始种地之后,因为看天吃饭,就开始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产生了焦虑感。比如干旱怎么办?洪水怎么办?收成不好怎么办?但除此之外,你还是有时间去干自己想干的事。
而到了现代社会,在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学习和竞争,踏入职场以后,你会发现原来工作是做不完的,24小时都不够用。
想想我小时候,我父母还能下班后回家烧饭,饭后还能带我散步,每个周末都有时间去公园转转,这些对今天很多年轻人来说,都成了奢望。
当正常的生活时间被挤压,当这种反人性的情况越来越盛,拖延也好、沉迷短期娱乐也好,都只不过是代偿行为。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小时候因为平时不允许看电视,但凡有机会,比如吃饭的时候,可以瞟一下电视,连广告我都看得津津有味。
但是当我可以随时看电视的时候,我就对广告深恶痛绝了。
这是什么病症吗?都不是。仅仅是因为我能自主做选择了而已。
所以我觉得这些教人解决拖延症,学会自律,戒断多巴胺的文章,最大的用处其实是安慰剂,短期刺激继续努力下去。
我想起之前老罗演讲说过一个自己的故事。大体就是他当时为了当上新东方的讲师,要拼命背单词,于是把自己锁在家里,然后买了一百多本成功学。
他倒没觉得这些成功学的理论对他有什么帮助,但是每次被人叫出去玩,或者自己想要放弃的时候,就随便抄起一本成功学来读,一下就会觉得自己还有希望,于是继续转头去背单词。
人其实最需要的,还是希望。
我自己也有去看那些声称解决了拖延症的人,最后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在了哪里。
然后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许多人认为,只要我不去碰短视频和游戏,这些被打上「低级快乐」标签的东西,那我干其他任何事,似乎都是获得了「高级快乐」。
只是这种低级与高级快乐的分别,又是谁定义的呢?
我试着回想了一下,即使是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情况下,每当我要开始写文章了,我甚至坐那儿发呆也不想动笔。
有时候,我就是单纯不想工作而已。而这也无损我每次完成文章,踩着deadline交稿后,劫后余生的快感。
正因我们是人,所以才会有许多人性上的缺点,人生上的问题。
最后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我的优点》
善于说不合时宜的话
学习不必要的知识
善于下意识撒谎
以维持自尊
高谈阔论
来掩盖见识浅薄
善于惹是生非
还善于推卸责任
善于把钱花在不必要的地方
善于拖延
善于口是心非
善于在夜里孤寂
善于口不择言
伤害他人并用沉默应对
善于不甘心
却没有毅力改变
善于制订计划
也善于雄心勃勃地开始
然后立马放弃
善于不克制
善于遗忘
特别善于安慰自己
并且特别善于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