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千年教育知识服务平台  
  • 登录|
  • 注册
  • [退出]
网站数据统计:今日0套 共更新21351套课程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为什么那么讨厌魏延?

更新时间: 2022-08-11 19:20:35 点击数:

在中国的古代名人里面,诸葛亮是最被高估的一个人,这个主要归因于古代小说和民间故事的流传,让诸葛亮一步一步走向了神坛。大家要是平心静气的翻翻正史,看看诸葛亮打过几场胜仗?就知道诸葛亮在军事上面的能力实在是乏善可陈,他真正的长处还是在于行政管理能力,这个论断,在陈寿的《三国志》里面已经有公论,这里铁锤文史不再多说。

单说诸葛亮为什么不喜欢魏延。

《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第一次见到魏延就要杀魏延。第五十三回是《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在这一回里,黄忠与关羽交战,因为念在旧情,两人虚与委蛇,你让我一枪,我让你一刀,互相都没有使出全力厮杀。结果黄忠的 主子韩玄站在城头看得清楚,认为黄忠一定是心有异心,喝令手下人把黄忠推出去斩首。结果魏延异军突起,刀下救人,救了黄忠一命,随后发动将士们起义,腰斩韩玄。并且开门迎接刘备部队。

可以说,魏延在关键时刻送给了刘备一件大礼包。既得了长沙重镇,又获得了黄忠,魏延这样的大将。可是没想到诸葛亮进了城,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要杀魏延。理由是什么呢?

孔明曰:

“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玄德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魏延喏喏连声而退。

说实话,脑后反骨这种事也就是拿来糊弄人的。关键这个事情诸葛亮做的太不道德。自古以来杀降将都是不吉之举,更何况在此之前,魏延就曾经帮过刘备一次大忙,刘备准备投靠襄阳刘琮的时候被对方送了一大碗闭门羹,结果是魏延砍下吊桥邀请刘备入城,只是刘备后来放了魏延鸽子而已。

如果刘备把一个连续两次有恩于自己的大将杀掉,那刘皇叔成了什么人了?

再说诸葛亮,自己对于攻打长沙没有立下一寸功劳,现在俨然像一个主人一样对别人指手画脚,还说什么饶你性命。没有魏延的反水,谁取谁的性命还是两说呢。如果仅仅以魏延杀韩玄为理由斩杀魏延,其实也是不成立的,因为整个三国演义里面,手下人反水杀了顶头上司,转身投靠别人的事情可是太多了。别人做了不杀,为什么魏延做了就要杀头呢。这个也是说不过去的。

诸葛亮讨厌魏延,根源要从诸葛亮自己身上去找原因。诸葛亮是接受传统教育成长起来的,有着牢固的忠义传统。当年曹操求贤若渴,许多谋臣投奔曹操,诸葛亮为啥不去?还是心中认为曹操是个不忠之臣。孙权在赤壁之战前后也曾经让诸葛瑾传话给诸葛亮,希望诸葛亮能够留在江东辅佐自己,而且已经表态,如果诸葛亮答应留在东吴,孙权自己写亲笔书信给刘备说明情况,绝对不会让诸葛亮为难。结果诸葛亮也是婉言谢绝孙权的美意,并且说,自己知道孙权是个大英雄,而且自己如果留在东吴也可以发挥作用,但是问题是,他认为孙权不能够尽亮之才,就是不能够彻底的发挥诸葛亮的才干。

这个当然是托辞。

所谓不能彻底发挥诸葛亮的才干,是因为诸葛亮的理想不仅仅是辅佐一个有志向的地方诸侯称王称霸,而是要辅佐根红苗正的王室之胄,扶正摇摇欲坠的汉朝皇室大厦。

这才是诸葛亮最终选择刘皇叔的原因。这也证明了,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尊重社会传统的人。

这也就是诸葛亮讨厌魏延的第一个原因。

当时东汉有一个重要的社会传统,被魏延打破了。那就是对故主的尊重。

东汉时期出人头地主要还是要靠裙带关系,门生故吏对于老领导老干部都是很尊重的。这就是袁绍袁本初当初敢起兵反对董卓的主要优势之一,毕竟是四世三公,门生弟子遍天下。所以打工仔改换门庭投靠新东家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杀主求荣,则是一个犯社会忌讳的大事情。

正因为这个原因,张飞这个粗人和吕布每次玩命的时候都要羞辱吕布是三姓家奴。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蔡邕。董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坏蛋,杀死董卓天下人都鼓掌叫好。可是蔡邕却因为当年董卓对他很好,冒死哭尸,最后自己也被杀死。按理说蔡邕这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犯了错误的人,可是蔡邕死后却得到了士大夫们的尊重和同情,认为他念旧主之情。后来曹操看了袁谭的头,放出狠话来说,如果有人敢哭袁谭者杀。结果王修还是冒死哭尸,理由就是袁谭当初对自己有恩,不去收尸是不义之举。最后曹操不但不杀王修反而任命王修做了官。

你看,这就是当时的传统。

再回到魏延这一边来看。魏延杀死韩玄,和黄忠一起开门投降刘备。黄忠主动提出来要给韩玄办葬礼,埋葬在长沙之东,以显示不忘故主的心意。黄忠的举动赢得了刘备集团的尊重和信任,所以同样都是在长沙投降的降将,黄忠在刘备集团里面一直都混得不错,可是魏延却被他们打上了另外一个标签。

诸葛亮讨厌魏延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两个人在军事策略上的明显分歧,同时也是他们性格上的差异。

诸葛一生唯谨慎。这句话把诸葛亮的秉性说的很透彻,无论是行政还是军事,诸葛亮的特点就是细心谨慎,多算。从优点来讲,就是不会犯毁灭性的错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可是从缺点上来讲,那就是缺少行动魄力,容易丧失战机。比如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诸葛亮和魏延在北伐方针上的分歧。魏延就主动提出来奇兵取道子午谷,直取都城,被诸葛亮全面否定。诸葛亮要求稳扎稳打,结果给了魏军从容应对的时机。

此外魏延个人的性格,也不招人待见。这个不是诸葛亮一个人不喜欢,恐怕所有的同事和领导都不喜欢。魏延自恃劳苦功高,不把其他人物放在眼里。其他将领看见魏延绕着走,免得跟他起冲突,这就导致了魏延没有朋友没有盟友。而另外一个杀魏延时的重要人物杨仪,也是一个骄傲的才子,唯独他不鸟魏延,魏延更是不爽杨仪,两个人一坐在一起就会抬杠。抬杠到了高潮的时候魏延气不过竟然拿刀子在杨仪面前晃荡。说实话这的确是有点过分,弄得杨仪小朋友眼泪汪汪的到诸葛亮面前求安慰。

不仅如此,魏延对诸葛亮其实也不放在眼里。经常埋怨诸葛亮不相信自己,要不然的话早把北方拿下了。而在诸葛亮死后,大家一起准备返回首都的时候,魏延直接叫板,说不能因为死了一个人就破坏北伐的重大计划。言下之意就算是诸葛亮死掉了,凭他魏延的本领一样可以取得北伐的成功。

魏延就是这么一个骄傲跋扈的军人。当然了魏延的骄傲是有资本的,他的地位是都是凭借一个接一个实打实的战功奠定的。《三国志》里面讲的很清楚,

“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请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骄傲当然有骄傲的资本。

问题在于,魏延的骄傲,让诸葛亮对他死后,蜀汉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可以平衡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一旦诸葛亮死去,朝野上下将不再有节制魏延之人。要知道在那个时候,魏延已经成为仅次于诸葛亮的第二号人物。

第三点,可能很少有人会注意到,魏延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刘备制约诸葛亮的平衡手。

如果真看清楚刘备和诸葛亮关系的人一定知道,刘备自始至终对于诸葛亮都怀有深深的戒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托的可不仅仅是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而且让李严掌握蜀国的内外军事大权。这就证明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警惕是一直到死的。同样的,刘备明知道魏延时诸葛亮不喜欢的人,但是照样一路提拔到了侯爵的高位,和诸葛亮享受平级的待遇,其中的平衡之道,聪明如诸葛亮者,对此岂能不清楚。

如此,只能让诸葛亮更加讨厌魏延。这种讨厌在刘备活着的时候只能放到肚子里,可是刘备一死,诸葛亮当然要想办法对付魏延。那个李严后来不是就被诸葛亮给整下台了吗。

诸葛亮一直没有动魏延,就是因为魏延的军事才华的确是无可匹敌。而一旦自己死去,魏延的才华就成为了蜀国的潜在威胁,至少在诸葛亮看来是这样的。这才有了后来诸葛亮临死之前召开秘密会议,利用魏延和杨仪的矛盾,故意让魏延和杨仪一起断后,挑起魏延和杨仪的矛盾,最后假借杨仪之手斩杀魏延。

总结一下,诸葛亮讨厌魏延,既有观念的作祟,也有性格的不合,更有为蜀汉后期政权稳定的考虑。军事才华卓越的魏延,因为个性问题,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魏延的故事,值得今天所有有才华的职场人士的警惕。

其他网友观点

胜败乃兵将不可避免,但魏延战败跪降求不死,骨气全无。诸葛亮看魏延脑后有反骨,料定他日后必反,所以要力斩。

其他网友观点

其一,魏延砍杀韩玄,率众归降刘备,属于投机分子,古人很看重名节,你一个不忠之人日后难免有异心,诸葛亮一开始就已经否定了魏延这个人!

其二,诸葛亮用人还是没到极致。关羽失荆州、挥泪斩马谡看出诸葛亮还是难免有失误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而对魏延的使用基本就是打压,常常给他一些诱敌的任务,宁愿用廖化当先锋也不用他。

其三,魏延特立独行,自命不凡。在当时的情况下,诸葛亮被众人象神仙一样的供奉着,魏延身为诸葛亮的下属,却老是不跟领导同心,不排挤你排挤谁。就算有才也让你施展不出来!

所以职场:千万不要得罪上司,除非不想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