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千年教育知识服务平台  
  • 登录|
  • 注册
  • [退出]
网站数据统计:今日0套 共更新21384套课程

为什么有时候去银行特别是中囯邮政储蓄银行存钱或办理业务,他们拼命叫你买各种理财产品?

更新时间: 2022-08-05 19:24:23 点击数:

不仅是邮储,其他银行也存在这个现象,你去银行存个钱或者办点事,总是非常热情地推销诸如理财,保险和基金之类的金融产品。其中,尤为可恨的是专对老人下手。

从邮储和银行,存在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自身利益”。所谓的“自身利益”就是他们被内部的分派任务所压,而他们的部分工资和奖金则与所谓的“分派任务”挂钩严重,因此,他们表面上看非常积极,实际上,实际推销的具体金融产品,不论是理财还是保险还是基金,他们自己都不清楚具体的产品特点,以及产品有哪些风险。

但是,一般作为年轻人,去银行办理业务,都是一些没办法只能现场办理的业务,而凡是能够通过网络或者手机app办理业务的,年轻人都不会去现场办理。相反,老人,因为习惯和思维的问题,总觉得银行现场办理才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再说也不会什么柜员机或者网络办理。

而且老人对银行天然有“信任感”,对于银行员工推销的任何金融产品,都会误以为是“存款”类型的,非常保险。正是因为老人的这些特征,所以,银行工作人员也就非常“积极”地向老人推销存款以外的金融产品。

我就有很深刻的感受,我的老父亲去银行办理业务,就被多次推销了基金和保险产品,我知道后,也没有立刻反对,而是上网详细地查询了相关基金和保险产品。没想到不查还好,查了差点气炸了,所谓的的基金,长期面值在0.5元以下,有五六只基金,甚至最低的面值0.3元多——这还是在15年3-4月的牛市市场里。在15年6-7月老父亲终于相信我的话把基金全部赎回了。真的很难想象,老人还觉得基金每年都有分红可以拿,银行的人告诉他,不要轻易赎回,会被扣钱和扣手续费,非常“不合算”。我告诉老父亲,无论银行说什么,你就问他,面值0.5元不到是不是基金亏损了?

所以说,银行或者邮储的员工为了个人完成所分派的任务,而带有严重误导甚至欺骗的手段来诱使老人办理诸如理财和保险等金融产品,我觉得应该立法,凡是老人买的这些金融产品应 “视为未认知相关金融风险”和“未签署风险告知书”而视为无效的合同予以废除,否则对老人来说极不公平!

其他网友观点

谢邀

现在买理财产品也是很多的,尤其是银行,银行也有竞争也要业绩啊。我以前一个同学在银行上班,他跟我们说了实话,也是因为他要让我们买理财产品才把关系搞崩的,为啥买银行理财产品是有原因的。

我记得有一次同学聚会,我的一位银行同学组织的,当时我们还以为就是同学聚会,没有感觉到有啥,但是到最后,同学聚会变了味,当时酒喝的比较多,记得是6个男生喝了3箱子酒,一箱是3瓶,平均一个人喝了两瓶吧,这个时候银行同学就开始带去主题了,刚开始说银行的事,后面就开始给我们介绍各种的理财产品,而且说,我们一个人不需要拿太多钱买,一个人买5万块钱就可以了。当时我想为什么要买呢?同学接着说,这是自己的任务,这是自己的业绩,年终还要考核呢,我们都想银行那么有钱还缺这点小钱,最后他说,银行也需要小钱才能逐步积累大钱。

最后我们特别难为情,这位银行老同学一看我们都没反应,就开始打感情牌,说自己完不成任务就会丢掉饭碗,而且孩子还在吃奶,一桶奶粉都2万元。当时我们不欢而散。我们的孩子吃不起2万元的奶粉。他还是有钱。

你们觉得为什么?

其他网友观点

这种现象应该是各地有所差别的吧,但是,邮政储蓄银行推销理财确实比较多,这应该和邮政储蓄银行的历史沿革有关系。

邮政储蓄最早是邮政局代办的银行业务,那时候银行之间还没有电子汇兑,异地汇款都是通过邮政局进行汇款,记得我在1990年前上大学的时候,家里还是通过邮政储蓄给我寄生活费的,听起来很奇怪,那时候取钱上邮政局而不是银行。

直到2007年3月,邮政储蓄银行才正式挂牌成立,在大型国有银行中,邮政储蓄银行是成立最晚的,比很多商业银行成立时间还要短,所以邮储银行的存款业务还不错,但是贷款业务偏弱,人员也主要是原来邮政的人员转过来的,他们习惯了做代办业务,这就是历史沿革带来的影响。

其实,不只是邮政储蓄银行,很多银行都会向客户推销理财产品,只是邮政储蓄相比之下更加明显一点。为什么银行会向客户推荐理财业务呢?原因很简单,理财产品的代销佣金比较高。

如果说银行存款是银行的传统业务,属于吃饭业务,对应的工资保障;那么理财产品是银行的代办业务,属于高额提成的增值业务,对应的是高额奖励。所以,为了拿到更多的奖励,就会向客户推销理财产品。

通常银行向客户推销的理财业务都是自己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但邮政银行推销的理财产品往往比较杂,有些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和客户解释不清楚,就会造成客户误解,一旦发生风险就会投资损失,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理财产品通常比存款收益要高一点,但是,对应的风险也比较高,建议大家要慎重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