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蒙古帝国分裂成四个国家,其他都叫汗国,单单东亚这边叫元朝?

更新时间: 2022-07-31 10:30:50 点击数:

蒙古帝国之所以分裂,主要原因是钓鱼城的一炮,次要原因是影响深远的“大西征”让蒙古诸王开了眼界,并为之后蒙元王朝的性格带来极其微妙的影响。

历史上,凡是有塞外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无不因中华汉文明的辉煌而为之目眩神驰,最后为之同化,但蒙古族却是唯一的例外。这当然是因为西征使他们在全面接触汉文化的中华文明之前,就已接触到品质也很高的西方伊斯兰和基督教文明的缘故。

1209年,蒙古消灭畏兀尔后,掌握了丝绸之路的成吉思汗向花刺子模等中亚国家派出商队,试图以贸易所得来补充对金战争的经费。1217年,花剌子模讹答刺的地方守将苏丹摩诃末的兄弟亦纳勒术对蒙古商队的所携带的财富起了觊觎之心。他认为成吉思汗正在忙着攻打金国,因此抢了这批货,蒙古帝国也无可奈何,因为金国离花刺子模路途遥远,中间还隔着辽帝国,更何况商队成员是畏兀尔人和葛逻禄人,并非蒙古人。于是被贪念冲昏了头脑的亦纳勒术直接把蒙古商队成员污蔑成奸细,全部杀死,夺取其货物。

可他没想到,成吉思汗根本不是把路途遥远当回事儿的人,而且对于蒙古人来讲,一旦遭受侮辱一定会报复,并要索取千倍万倍的代价。

被惹毛了的成吉思汗下令河北地区蒙古军主力全部调头西征。1218年,蒙古消灭了西辽帝国,扫清了进军线路上的障碍,然后对花刺子模展开凶狠猛烈的灭国之战。

花刺子模的苏丹摩诃末逃往里海中的一座小岛避难,紧追其后的蒙古军队则穿过里海东北部和里海西岸、黑海北岸,途中与俄罗斯诸侯发生交战并获胜。由于蒙古本土的对手还没被完全扫清,所以七年后蒙古大军没有留驻而是返回了东方。不过西征期间,成吉思汗及其儿子们首次发现富饶的东欧平原地理环境优于蒙古高原,辽阔的南俄大草原简直就是蒙古骑兵如鱼得水的地方。而且在屠尽了沿途五十城之余,发现掠夺的财富数量巨大,收编为奴的工匠们技艺精湛,这些让蒙古王公对伊斯兰和基督教文明的品质另眼相看,此后一直念念不忘。

蒙古帝国在灭了西夏、金国后,发现南宋的地理环境对于蒙古骑兵来说,是一块陌生土地,水网纵横,遍地稻田。于是蒙古帝国把征讨南俄大草原提上了日程,1236年,蒙古帝国发动了为期8年的第2次西征,因为是成吉思汗4个儿子的长子统帅的,所以又叫“长子西征”。

这4个人是术赤的长子拔都,察合台的长子拜答儿,窝阔台的长子贵由,拖雷的长子蒙哥。1237年蒙古军队征服了钦察等地北上俄罗斯,1240年攻陷波兰,接着又南破匈牙利,打到多瑙河。1241年窝阔台大汗去世,在外征战的贵由带兵东返,并继承了大汗之位。

1243年,拔都由于其父血统存疑继位无望,于是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了钦察汗国(金帐汗国),自此拔都不再听从贵由的指挥。这让笃信基督教的贵由大汗恼羞成怒,1248年决定西征拔都,由于其体质孱弱、好酒成癖、淫乐无度,结果病死征途。

与窝阔台系有矛盾的拔都,利用其长子长孙的身份,带头拥立拖雷系的蒙哥为新任大汗,这是1251年的事。蒙哥出任大汗不久,就制定了全面攻宋计划。他让幼弟阿里不哥留守老巢哈拉和林,二弟忽必烈进攻襄阳,而自已则南下合州(重庆合川)。在南下征宋之前,1252年蒙哥命令大弟旭烈兀进行第3次西征,这次的西征方向直指中东,目标是木刺夷(伊朗),黑衣大食(伊拉克、叙利亚)以及埃及。

可惜,天不随人愿,1259年钓鱼城7月21日的一发石炮重创了蒙哥,6天后因伤而亡,这一炮深远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首先被改变的是中东以及非洲的历史走向,偏爱基督教的旭烈兀西征中东,一路所向披靡,原本已占领巴格达、大马士革,正在逼近埃及,可在听闻大汗的死讯后,立即率大部分军队赶回蒙古本土去争汗位,而留下的少数军队在翌年被埃及马穆鲁克骑兵击败,没有能进入非洲大陆。由此可知,钓鱼城的一炮改变了中东以及非洲的历史走向,如果这次西征不被中断,也许今天的叙利亚、伊拉克和埃及都会因为“圣旭烈兀”的征讨而变成基督教国家。

其次被改变的是蒙古帝国以及中国的历史走向,由于蒙哥死于意外,对后事未作任何安排,又引发了他的二弟忽必烈与幼弟阿里不哥的争夺汗位之战。虽然阿里不哥留守哈拉和林,占有天时地利,但忽必烈手握重兵,兵强马壮,两廂相争的结果根本没有悬念,1260年忽必烈登上大汗之位,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几个月后身亡。

忽必烈是一位少有的仰慕汉文化的蒙古宗王,也许是长期担任南方汉地总督,负责总揽对金、宋两国作战的缘故,他大力延揽汉族儒士,推行汉化政策,在河南、京兆等地屯田,恢复农业,重建学校,整顿吏治。这些仿效汉人的做法,引起了蒙哥以及保守派蒙古宗王的疑忌,忽必烈因此还曾被罢过官。

那些曾追随蒙哥执着于维持原来游牧帝国形态的蒙古宗王和重臣,大多随阿里不哥一道在内战中失败,因此在被赦免之后失去了发言权,也算是为忽必烈在政治制度方面推行汉法、任用汉官扫清了道路。

由于不满忽必烈“行汉法”的主张,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以忽必烈违反历来大汗选举传统为借口,纷纷终止了藩属关系,脱离了全蒙古大汗的统领范围。唯有忽必烈的二哥旭烈兀创建的伊尔汗国(伊朗)在名义上承认忽必烈的大汗地位,但在忽必烈去世后,伊尔汗国也完全独立了。至此,蒙古大汗实际管辖的政治版图仅指中原地区、今新疆东半部、西藏和蒙古全境,面积为1330多万平方公里。

1271年,忽必烈把蒙古的国号改为“大元”,该国号出自《易经》中“大哉乾元”这句话。

这一方面说明,忽必烈是以东亚为发展重心,立志把他的帝国改造成中华式国家 ,欧洲和西亚诸汗国的脱离对他来说并非讨伐不可的事,他最终的目标是成为中华帝国的皇帝。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表兄弟们在西方早建立起各自的汗国,挡住了忽必烈向西方扩张之路。不得已,忽必烈只好调头南征,专心经略东亚。不过由于游牧民族的扩张文化本性难改,忽必烈在位期间,两次攻击日本本土,企图征服日本,可惜全都败于台风之下。

钓鱼城一炮不但把蒙古帝国一分为四,也改变了中华历史的走向,从此华夏历代王朝排列表中增加了一个元朝。受汉文化影响很深的忽必烈上台之后,汉人的中华政权虽然在历史上首次全面亡国,但是汉族却逃脱了灭族的命运。考虑到蒙古灭金时,曾经在北中国屠杀3000多万人口,其中绝大部分是汉人。实不能想象,若是蒙哥顺利攻下南宋,中华文明结局如何?

其实,蒙古帝国不止一分为四,东欧、中亚不但有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还有一个伊尔汗国,东亚这边叫元朝,应该是钓鱼城一炮把蒙古帝国一分为五,更为准确。

其他网友观点

元朝是简称,全称是大元也克蒙古兀鲁思。“大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兀鲁思”是民众、部众的意思,引申为国家。“也克”是大的意思。也就是“大元大蒙古国”。

据说,为成吉思汗画像的时候,忽必烈让画工照着自己画的。所以爷孙俩看着很像

但是,全称又不太准确。忽必烈确立“大元”这个国号,就有替代“大蒙古国”国号的意思。而很多时候,这两个国号却被合并在了一起。不过这样一来,又暗合了辽朝的国号。

辽朝是契丹人建立的。他们的王朝,会反复用“契丹”或“辽”两个国号。这样的双国号制,代表了契丹人既要争取中原,又不忘草原的纠结心理。

元朝的双国号,或两个国号并称,则也代表了元朝皇帝既是中原皇帝,又是蒙古大汗。不过,此时的蒙古版图,已经从蒙古高原发展到了东欧、西亚、中亚等地,自然也包含金帐汗国、伊尔汗国、察合台汗国。

这三个汗国的正式国号,分别是:术赤兀鲁思、旭烈兀兀鲁思、察合台兀鲁思。

再加上元朝的另一个国号——也克蒙古兀鲁思,放在一起是不是和谐多了?

不过,这就又牵扯出一个问题:既然其他汗国的国号,都是以创建者的名字命名,为什么忽必烈创建的元朝,却不叫“忽必烈兀鲁斯”?

嗯……有时候我都恨自己,比杠精还能杠,跟自己抬杠。我后来搜了全网,也没见有人提过这个问题。甚至没有“忽必烈兀鲁斯”这个词条。

但是自己挖坑,就得自己想办法给填上。我还是试着梳理一下。要是有人知道的,也请赐教。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统治的部众是九十五个千户。这些千户,又被成吉思汗分封给自己的弟弟、儿子和功臣们。而每个受封者的部众都可以称作一个兀鲁思。如果这样算,那就不只是三个汗国,十几个汗国也是有的。

大体上,蒙古高原东部,被分给了成吉思汗的四个弟弟,也就是东道诸王。蒙古高原西部分给了成吉思汗的三个儿子,也就是西道诸王。不过,看地图也都知道,东部再往东就是大海了,基本没啥发展空间。而西部则一路能够推进到欧洲、非洲。所以,慢慢的西道诸王的地盘就更大。

在东道诸王、西道诸王之间,蒙古高原中部的大片领地,被封给了幼子拖雷。这也是草原传统的幼子守灶。也就是说,成吉思汗大部分财产,是给了小儿子拖雷,包括他的宫帐、卫兵、大部分部队。这也就是拖雷兀鲁思,或者称之为拖雷汗国。

这么说吧,蒙古一共九十五个千户,窝阔台直接统治的是四个,拖雷直接或间接统治了六十几个。相当于,窝阔台得到的只是一个蒙古汗国大汗的空名。

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也没有直接继位,而是由拖雷监国四年。拖雷主持蒙古帝国的朝政,他的行政中心,就在自己的拖雷汗国内,也就是后来的蒙古帝国国都哈拉和林。

拖雷暴毙而死——有可能就是窝阔台害死的,窝阔台才上位,成为第二任蒙古大汗。

之后,窝阔台将拖雷兀鲁思的中心哈拉和林提升为蒙古国都,进而侵占了拖雷兀鲁思的大半领地。迫使拖雷家族,在其妻子唆鲁禾帖尼的带领下向西迁徙,手中的地盘也仅仅剩下了瓦剌、乞儿吉思两地。

为了霸占拖雷家族的全部领地,窝阔台还想让唆鲁禾帖尼嫁给自己的儿子阔端。唆鲁禾帖尼不但成功化解了这个危机,还把阔端拉到了自己一方,分化了窝阔台一系的实力。

帝国的分裂

几年后,转机就出现了——窝阔台、贵由父子相继去世,汗位空悬。唆鲁禾帖尼与当时最有实力的拔都(术赤汗国)结盟,推举自己的儿子蒙哥继位,成为蒙古帝国第四位大汗。

尽管,拔都帮助蒙哥上位,也有对付窝阔台一系的原因。但既然拔都出力了,上位之后的蒙哥也就不再好管了。这样,也造成术赤汗国的独立。

蒙哥成为蒙古大汗后,总揽蒙古帝国。拖雷的幼子阿里不哥继承拖雷兀鲁思。类似于当初窝阔台与拖雷的关系。而后,蒙哥又派二弟忽必烈管理中原,以取代木华黎家族;派三弟旭烈兀西征。等于是在原有地盘的基础上,向外拓展。

结果,蒙哥南下攻打南宋,意外死在了钓鱼城下。蒙哥之死,是蒙古帝国分裂的标志性事件。

旭烈兀远征在外,不愿意回来蹚浑水,在原地建立伊尔汗国。余下的诸如术赤汗国、察合台汗国等都支持阿里不哥。甚至蒙哥的儿子都支持阿里不哥继位。

可能当时的人都不会想到,忽必烈会北上争位。因为不仅忽必烈名不正言不顺,还在此前是个戴罪之身——他负责管理中原时,被蒙哥“查账”抓住把柄,差点被处死。

忽必烈的底气在哪?他的基本盘是汉人世侯,他的盟友是蒙古东道诸王。

但是,有一个规定,成吉思汗的宫帐是不允许被其他人占有的。也就是说,当成吉思汗将自己的宫帐分封给了拖雷之后,就只能按照幼子传承的顺序传下去。拖雷之后,拖雷兀鲁思就是阿里不哥继承。尽管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却不可能再占据拖雷兀鲁思。

这里有一条线索:从成吉思汗到蒙哥,蒙古帝国的核心一直是哈拉和林。而哈拉和林则一直是拖雷家族的地盘。尽管哈拉和林一度被窝阔台家族夺占,但忽必烈继位蒙古大汗后,因为本身的“得位不正”,就不敢再进一步。

占不了,那就只能另外创造一个。

所以,在战胜阿里不哥后,蒙古帝国的内核也便由漠北的哈拉和林向南转移——元大都和元上都。这是忽必烈与草原传统势力的妥协。

另一个妥协,则是“大哉乾元”。这是忽必烈与中原势力的妥协。为什么不按照中原王朝的传统,以地望作为国号?这可能也是忽必烈最后的倔强吧。

不论如何,忽必烈在多方妥协之后,最终取得大位。他也就兼具了双重身份:元朝皇帝、蒙古帝国大汗。

其他网友观点

蒙古高原是蒙古帝国发源地,

该地区位于亚洲的东部一带。

因此蒙古帝国的这部分地区,

随着该蒙古帝国的四分五裂,

就在历史上被自己称为元朝。

这反映蒙古统治者故乡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