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千年教育知识服务平台  
  • 登录|
  • 注册
  • [退出]
网站数据统计:今日3套 共更新21329套课程

范晋忠为什么在《儒家外传》中如此快乐而疯狂?你觉得怎么样?

更新时间: 2021-12-23 12:14:38 点击数: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里的人物,中学课本里就有学过。那时候对于举人还不够了解,觉得一个人中举就得了失心疯,实在是无法理解。后来逐渐了解到举人的地位和好处,还有当时范进的处境和年龄,才逐步体会到范进何以会发疯。

首先说一下举人,在明清时期,举人是乡试中试者的专称,三年才考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也就录取一百人左右。那时候省的数量也少,这个名额,放今天大体应该相当于每年高考全省文理科前十名。可以想象,考中举人是何其不易。

当然,那时候举人就有了入仕的资格,也就是说可以当官了,这才是举人最让人向往的地方。

古语有云,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如果是家世显赫或者天纵奇才或者运气够好,那中举没什么大不了,可能二十多岁就中举了甚至中进士了。可是这个范进,家境贫寒,除了读书是啥也不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娶了个媳妇,有个极为厉害霸道的岳父。他也许资质不行,也许运气太差,从二十岁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才考中举人,期间不知受了多少白眼,糟了多少罪。可即使这样,他依然没有放弃考举,这已经不能说是执着,简直是痴迷了。

就这样一个人,生活的全部就是为了考举,几十年如一日,他考中举人以后欣喜若狂就不奇怪了,甚至失心疯都不意外,因为这几十年活着唯一的目标实现了。

成了举人,好处那是马上就来立竿见影。首先霸道岳丈胡屠夫立马在他面前唯唯诺诺,小心伺候。然后当地权贵过来送钱送田送房,范进一下子从窘境里解放出来。也不枉他几十年孜孜不倦的读书考举。

其实读书时候我一直有个疑惑,那就是胡屠夫,这胡屠夫杀猪卖肉的,按文中所写,他把女儿嫁给范进,可能他自己都没有范进年纪大。由于范进一直没有生产力,一直要找胡屠夫接济,胡屠夫对范进态度可谓差到极致。可是他当初为何要找范进一个又老又穷的老书生做女婿呢,这是我殊为不解的地方。

现在想想,原因可能两个,一个是胡屠夫女儿太差劲,要么丑要么有毛病,找不到好人家。另一个可能性更大,就是范进的身份,他再老再穷再窝囊,也是个读书人啊,是胡屠夫那种身份一直要仰望的存在,虽然因为结婚多年,范进一直没出息,胡屠夫对他态度很差。但是他未必就没有暗自得意,因为找了个读书人女婿。

范进中举以后,仿佛插上了翅膀,因为母亲去世,丁忧三年以后进京会试,居然中进士,以后官运亨通。

在这里,关于什么封建科举制度的害人之类的我不想多说,因为那是时代的局限性,谁也跳不出那个圈子。我想说范进几十年为一个目标,得中举人,高兴发疯并不是多么奇怪的事情。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他也算幸运了。不要说范进,今天的我们如果几十年的目标得以实现,还不一样会欣喜若狂,不能自已?

实际上,古代读书人大多对考举考进士作为终极目标。比如年纪最大状元有七十二岁的,也就是说他考进士考到七十二岁,比范进的年纪大多了。比如写过“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的著名花间派词人韦庄,考进士也考到了近六十岁。所以《儒林外史》塑造的范进尽管有多夸张,但却是极真实的。

其他网友观点

范进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比较少有的形象,他的主要特点就是“乐疯了”……

关于范进为什么中个举人会高兴到疯癫,可能一些不太了解古代科举的朋友并不明白。

首先说结论,范进中举笑疯了并不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他那个情况,换成我我也得疯。

首先您要明白,中了举人,对于一个古代的读书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古代科举大体分三个档次——童生(其中包括秀才)——举人——进士。其中有很多细分,但您只要了解这些就可以了。

范进在中举之前,就是处于童生中最高档次的一种。您可能觉得这个档次很低,实际上,即使是秀才也是很不好考的,古代很多读书人,七老八十了连个秀才都考不上。

秀才是有一定的特权的,比如免除了个人的徭役(不用给公家干活),见了县令可以不下跪等等,等于国家承认你的知识分子地位,但你还不是官。

什么时候才是官呢?等你中了举,你就可以迈入“官”的行列了。

中举人的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是读书人一辈子中最大的一个槛,迈过去就改变了人生。整个清朝两百六十年,总共才产生了十五万名举人,平均每年区区六百个。对于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来说,每年六百个考中的概率可想而知(实际上是三年一考试)。

中了举人以后,其实也不会落得什么大官。朝廷认为,举人只能干一些低级的小官,比如县丞(副校长),教谕(县教育局局长)等等,一般都是八九品的小官,能分到从七品的官那属于祖宗保佑了。

但是,即使是八品的官,对于老百姓来说,也属于“大老爷”一列了!

在范进中举之前,他的岳父打他的时候,嘴里说着“城里的张老爷,周老爷”都是文曲星下凡”等等,谄媚之情溢于言表。其实这些“老爷”们也不过就是举人。鲁迅小说《孔乙己》里,路人对孔乙己敢偷举人家的东西认为是胆大包天,对孔乙己被举人家上私刑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中国几千年都有“官本位”的思想,“民”与“官”的差距极大,普通百姓一辈子能见到最大的官就是县令。别说县丞这种在册的官了,哪怕一个衙门里的普通衙役也会因为手里的一点权力被乡里乡亲们认为是有势力的人,而举人能当上的县丞更被认为是高不可攀的地位!

其实如果举人再进一步,中了进士,那也是质的飞跃,当的官档次要高的多。中了进士几乎就可以肯定将来能当上四品左右(副省级)的干部了,不过这种官普通百姓见不到也想象不出,所以他们对举人更为敏感。

我们在小说中可以看到,范进之前家里都穷的揭不开锅了,邻里乡亲们没有一个伸出援手的。一朝中举,邻居们杀鸡的杀鸡送米的送米,安排宴席完全不用范家操劳一点。范进的岳父郑屠户,一个粗鲁野蛮的普通屠户,过去敢当年啐在范进脸上,随手打耳光,在范进中举后一口一个“贤婿老爷”赔笑脸。前来拜访的乡绅,过去都是乡亲们眼里传说级的土豪,亲自登门来跟范进拜把子论交情,送房子送钱还送关系,好像两人是多年的故交一样。

范进从一个乡村的普通屌丝,但整个县人人巴结的举人老爷,这巨大的差距仅仅在他中举的几个小时之内发生。这么大的差距,难道还不让他疯一疯吗?

其他网友观点

吴敬梓笔下的范进是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他把自己人生最美的年华都押在科举这一宝上。在古代科举考试是非常非常难的,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也可能就是个秀才,中举是个坎,一旦高中举人便是鲤跃龙门、前途似锦。

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举前住茅草棚,饭无米油,没有考试的盘缠,没有给报录人打赏钱;妻子、岳父冷嘲热讽,肆意辱骂;乡邻没有一个人理他,张乡绅等就像是没有看见他一样。中举后张乡绅提供了三进的宅子奴仆丫鬟应有尽有,乡邻送来了蛋肉酒等食物;老丈人拿出四五千钱打赏报录人,张乡绅增纹银五十两;乡邻纷纷提礼物前来巴结,老丈人以前骂他尖嘴猴腮想吃天鹅屁,现在称其贤婿说他是文曲星下凡。中举前众人鄙视、嘲讽,中举后奉承、讨好。

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身边众人的前倨后恭。

几十年屈辱的生活宣告结束,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顷刻到手,这种巨大冲击可能是他发狂的主因。

吴敬梓老先生用自己的笔墨把科举制度、封建礼教、社会风气批判的淋漓尽致,然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把科举当成毕生事业,矢志不移,虽屡试屡败,但仍屡败屡试、越挫越勇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