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千年教育知识服务平台  
  • 登录|
  • 注册
  • [退出]
网站数据统计:今日3套 共更新21329套课程

魏失郭嘉,蜀失庞统,吴失周瑜,谁的死对国家影响最大?

更新时间: 2021-11-24 10:14:56 点击数:

郭嘉、庞统、周瑜三个人的英年早逝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三国时代的遗憾,甚至还有人认为这三个人的死亡改变了时代的走向。

真的是这样吗?实际上是太过夸大了。

魏失郭嘉:历史阶段有变化,影响不大

郭嘉这个谋士比较擅长出奇,往往能想出一些非常精妙的办法,也很适合当时在北方还比较弱小的曹操。

他原本是袁绍的谋士,因为对袁绍的判断很准确,认为他不能成事,同时自己也不能得到重用,所以就离开了。

投奔曹操是在公元196年,由荀彧推荐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大力举荐,说明郭嘉的能力肯定不小,也正好适合曹操当时的发展现状。

这个时间正好是曹操刚刚迎回汉献帝,迁都许昌,当时的曹操绝对算不上强大,袁绍、袁术都还在,甚至吕布都还算一个不小的威胁,更别说张绣、韩遂等势力了。

而郭嘉在这个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堂堂正正打一场的话,曹操并不占优势,所以只能出奇制胜,郭嘉的奇谋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说,程昱向曹操进谏杀掉刘备,但曹操有犹疑。郭嘉的方法就好很多,他建议不杀也不放,相当于软禁刘备。从历史结果来看,郭嘉的方法无疑非常正确。可惜的是,刘备借着征讨袁术的军事行动脱身,当时郭嘉正好不在曹操身边。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像建议曹操对吕布进行急攻、坚定地要求曹操和袁绍硬碰硬地打一场等等。

郭嘉总是能在关键时刻提出与众不同的建议,但事后证明他才是对的,预言孙策之死以及清剿袁谭袁尚等人就是最为明显的案例,这也让郭嘉在曹操的智囊团中大放异彩。

当曹操远征乌桓的时候,许昌空虚,也是郭嘉力排众议,强烈谏言曹操出征,并且极为准确地抓住了刘备和刘表的矛盾,使得对刘备奇袭许昌的担忧没能阻碍曹操统一北方的脚步。

公元207年,郭嘉去世,年仅38岁,但这时候的天下早已经出现了变化。

郭嘉去世的后一年,也就是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打响,这也就意味着曹操已经从较为弱小的势力成为了当时最为强大的一方,开始了统一全国的进程。

从历史发展来看,因为敌对势力质量的提升,对手数量的减少,无论是赤壁之战还是后来的汉中之战、襄樊之战,都是比拼硬实力的,这时候的奇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尤其是还有诸葛亮、周瑜这等人才存在,奇谋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这也就意味着,郭嘉擅长奇谋的能力在后来的历史阶段里已经没有太大的优势了,像荀彧这样的稳重人才是最为关键的。

至于曹操在赤壁战败之后曾经哭郭嘉早逝,也是一种历史假设,并不能证明郭嘉就一定能帮助曹操打赢赤壁之战,毕竟这一场战事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偶然因素。

蜀失庞统:有诸葛亮在,庞统并非不可或缺

关于庞统这个人,流传的形象《三国演义》成分比较大,但很多也不是完全捏造的。

比如说,庞统之前确实在周瑜手下任职,后来才转投刘备。而刘备一开始也确实没有重用他,庞统耽误正事,是鲁肃与诸葛亮为其求情,指明其才华,这也是事实。

而刘备伐益州的计谋也正是庞统所制定的,他的死亡不是贪功冒进,而是中了流矢,也就是战场上的飞箭,最终不治身亡。

地点也不一定在落凤坡,只不过是被葬在了落凤坡而已。

但是,如果真的要对比的话,庞统还是不如诸葛亮的。

庞统的人脉关系不如诸葛亮,所以在为人处世上也比较圆滑,能说好话,宁可不说真话,所以威望并不是特别高。

这虽然是小事,但也注定了他不可能走上诸葛亮所在的高位,因为原则性不强,就没有办法服众。

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带着庞统入益州,自己的大后方是让诸葛亮来镇守的,荆州一直是蜀汉的重中之重,这从《隆中对》的既定规划中就能看出来,所以诸葛亮的任务明显更重一点,这也说明了刘备的倾向。

而庞统为人不拘小节,但在大事上的眼光比较准,往往能在大的方向上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具体事务上就显得眼高手低了,否则也不至于当小官的时候耽误正事,后来还在战场上丧命。

这是一位“谋臣”不应该出现的问题。

所以从这些情况来看,庞统的名声很大,但实际能力还是有待商榷。

既然有诸葛亮这种大事小事都能处理得很好的人才在,庞统就属于那种“锦上添花”型的人才了。

他死的时候才36岁,刘备的事业刚刚起步,对后续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吴失周瑜:不是既定路线偏离,而是完成时间延后

周瑜逝世的时候也是36岁,当时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好是坏也不容易判断。

周瑜和后来接任他的鲁肃、陆逊等人明显不太一样,他对于蜀汉势力似乎有着一股天生的仇恨,这不是《三国演义》的影响,而是他真的曾经想要扣下刘备。

刘备在荆州失陷于曹操之后,去东吴寻求联合,周瑜当时给孙权的建议和郭嘉给曹操的建议如出一辙,那就是扣下刘备,软禁起来。

但很可惜的是,孙权没有采纳。这件事情庞统在周瑜手下做事的时候是知道的,刘备后来也深感庆幸。

不管周瑜最后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去世的,但鲁肃等人接替他之后明显手段更为温和,顾忌也更多一些。

《三国演义》中有“借荆州”一事,其实真正的历史上借的只不过是半个南郡而已。

当时南郡附近大部分地区都是刘备趁乱打下来的,也没用东吴帮什么忙,所以自然不能“还”给东吴。就是南郡这个主城,蜀汉也打下来一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东吴也是不得不“借”,因为随时都有可能被吃掉。

所以,故事里诸如周瑜不同意借“荆州”,鲁肃是被诸葛亮等人“欺骗”,所以才做了“保人”这些说法,听听就算了,当不得真。周瑜是真的想要和蜀汉翻脸的,只不过还没付诸实践就去世了。

这样一来,东吴的影响就很大了,态度转变,从即将翻脸变成了专注联盟,这才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是话又说回来,夺取荆州,进击两川,这种构想本来就是鲁肃的建议,他在公元200年的时候就向孙权提出过,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要早了七八年,所以鲁肃等人也不是不想夺回荆州,只不过顾忌曹操和自己的吃相,认为不到时候而已。

最终,东吴也是擒杀了关羽,将蜀汉在荆州的势力全都清除了出去,和周瑜当年要完成的事情几乎一样,也没什么区别。

所以,周瑜的死亡对于东吴整个既定战略的影响似乎也没有多大。

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了,郭嘉的死亡并没有改变曹操先统一北方再向南攻伐的意图,庞统的死亡也没有使得刘备夺取益州的战略夭折,周瑜的死亡更是没有让东吴夺取荆州的战略出现更改。

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在历史的发展中,个人的力量看似强大,但实际上并不会对整体的历史发展产生颠覆性的结果,顶多也就是加速或者滞缓的作用而已。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他网友观点

周瑜的突然去世对吴国影响最大,可以说周瑜的死,对整个三国局势都影响甚大。

郭嘉去世的影响

郭嘉实际上是完成了阶段性任务,统一北方之后才去世的,可以说是奠定了曹操集团优势地位的确立,此后无论任何势力都无法颠覆曹操集团的强大,也就是说曹操输得起了,一两次的失败都无法让曹操伤筋动骨。

郭嘉虽然是曹操最为倚重的谋士,但实际上并非没有郭嘉,曹操就不行,曹操本人就文武双全,何况曹魏拥有最为强大和数量最多的智囊团。但是郭嘉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依旧是非常大的,因为除了郭嘉再无第二个人被曹操这么看重,可以说曹操犯糊涂的时候,也只有郭嘉才能劝得住,所以曹操在赤壁兵败之后说“若奉孝在,安能让有我如此的惨败呀”。其实赤壁之战不仅徐庶看出猫腻,至少贾诩就不看好赤壁之战,早在荆州刘琮投降之后,贾诩就建议曹操不改仓促出兵,只要先安抚好百姓,巩固好荆州之地,江南可不战而胜,结果曹操不听,这才有了赤壁之败。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曹操实际上除了郭嘉还是有很多能人的,只是都没有一人能让曹操视之为知己朋友,对郭嘉曹操实际上是非常欣赏的,郭嘉本身也非常有才华,曹操原本打算是自己死后可以托孤给郭嘉的,未料郭嘉38岁就去世了。只有郭嘉才能劝住曹操上头,也只有郭嘉和曹操才是名为君臣,实为朋友,荀彧也只是曹操的合伙人罢了,其他谋士和武将都只有君臣之谊,难免会存私心,而郭靖不贪权,不好富贵,可以说是一心一意为曹操,这是郭嘉纯粹的地方,也是遍数三国也难得的赤子之心。

哪怕诸葛亮也比不上郭嘉的赤诚,诸葛亮是有自己理想的臣子,这一点和荀彧更像,他不会任何事情都考虑刘备怎么想,急刘备之所急。而郭嘉对曹操就完全是好的坏的都替他着想,这是郭嘉身为谋士的原则,郭嘉是一个纯粹的谋士,贾诩实际上也是这样的,但贾诩不会像郭嘉这么拼,谋国先谋己是贾诩的原则。郭嘉不然,攻打辽东的时候,郭嘉明知道凭借自己的身体,很可能一去苦寒之地就再难回返,但还是毅然参与平定辽东的战役。

所以郭嘉无愧是曹操最为信任的谋士,郭嘉的去世,让曹操更多的是依靠自己,当自己信心膨胀或者低落的时候,其他人是很难影响曹操的。这一点不光是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爆发之前,张鲁投降曹操,刘晔和司马懿劝说曹操乘机进攻蜀中,但曹操认为是既得陇复望蜀耶?后来消息传来,蜀中听闻汉中投降,一日三变,刘备斩杀叛乱不绝才勉强平息,可谓错失良机,若是郭嘉发言,自然即使策略一样,效果自然不同。

庞统去世的影响

首先得先为的卢马正正名,庞统就是非常简单的被流失射死的,落凤坡实际上是庞统身陨才得名的,三国演义小说家之言。庞统属于那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类型,为人高傲的庞统,才华横溢结果实际上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就死掉了,所以说影响呢?没有发生的事情无法揣测,但就当是的影响来说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和诸葛亮的分工不同,庞统是擅长军略的,具体的战术谋划是刘备手下难得的顶尖人才。

可以说整个蜀汉,只有法正和庞统的军事谋划是三国顶尖的,三国时代的超一流军事谋略者只有周瑜、陆逊、郭嘉、贾诩、荀攸、法正、庞统,其他都要略逊色一点,是的在军事上蜀汉诸葛亮只能排第三。所以刘备入川带的是庞统,攻打汉中带的是法正,报仇东吴不带诸葛亮实际上倒不是不信任诸葛亮,而是除了诸葛亮蜀汉已经没有能镇守成都,既能独当一面又能治国治民的人才了。

庞统去世在当时,实际上影响不大,因为阶段性目的已经达到,攻取成都已经成竹在胸。但庞统去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原本诸葛亮在荆州和关羽一起是蜀汉难得的黄金组合,有诸葛亮驻守的荆州,关羽只用管好军事,诸葛亮足以为关羽巩固一个固若金汤的荆州,也能处理好纷繁复杂的外交关系,以及荆州本土集团和蜀汉各级官员的和睦。实际上诸葛亮这样的内政人才是荆州最为缺少的,关羽在打仗时候的智慧和精明,再加上诸葛亮的提点,隆中对的局面是非常有望达成的。

庞统不死,诸葛亮应该就是留在荆州的,毕竟关羽的个性刘备是知道的,是处理不好荆州那么重要位置上的外交、内政的,而荆州之地很显然外交和政治倾向才是最为重要的,让关羽独掌军政势必弊端重重。

说起来刘备人才济济,实际上能独当一面,军政一把抓的,只有诸葛亮、庞统、法正三人而已,后期的蒋琬、费祎等人或许能治理好荆州,但无法获得关羽的认同,诸葛亮不同,从关羽私自给诸葛亮写信问马超和自己相比如何就知道,关羽好歹对诸葛亮还是比较尊重的。

若庞统不早逝,隆中对的局面就形成了,有荆州和没荆州的蜀汉完全不一样,首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从陇西到关中,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悲剧可谓明证,有2路出兵的蜀汉进退自如的多,也更容易占据更好更有利的地盘。庞统和刘备从汉中出发,诸葛亮关羽从荆州出发进攻曹魏,威胁就大的多,也安全的多,有诸葛亮统治的荆州自然不会轻易被吕蒙突袭得手,而东吴实际上并不愿意大规模和蜀汉决战的,这样两家划分荆州共同举兵或许隆中对的战略是可以达成的。

庞统实际上还是荆州集团的掌门人之一,诸葛亮无奈启用马谡的局面就不会出现,无论是诸葛亮治理国家,留在成都,还是庞统去荆州局势都不止于此。

周瑜去世的影响

还是为周瑜先正正名,周瑜速来雅量高致,原本对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的小年轻,四世三公额不对是三朝元老,江表虎臣的程普对周瑜非常不看好,认为是凭借孙策的关系上位的,因此对周瑜态度不好,而程普又是周瑜的副都督,共事的多了,程普后来评价周瑜“与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醉亦”。

历史上并没有蒋干盗书,却有蒋干来说服周瑜投降的事情,但是结果蒋干被周瑜折服,认为周瑜气度宏远非言语所能动者,因此没有开口就回去复命了,所以周瑜不是被气死的,而是病死的。

周瑜如果不死,实际上庞统是不会离开东吴的,作为周瑜的功曹,很多人认为这个官职非常小,其实不然,后来庞统去见刘备,先是搞了个县令当当,结果庞统不干事,最终被罢免。(并没有三国演义张飞见庞统的事情)后来鲁肃给刘备写信,说庞统并非百里之才,诸葛亮也对刘备提起,这才重新接见庞统,任命庞统为治中从事。

实际上这个治中从事,还是功曹,只不过周瑜是外将,而刘备当时的官职更高罢了,都是秘书,是参谋。周瑜病死是庞统送的丧,可见周瑜其实上和庞统是过命之交,庞统在周瑜这边实际上待了蛮久,和东吴的很多大臣非常要好,鲁肃后来推荐庞统给孙权,孙权并不看重庞统,这里面的原因实际上绝不仅仅是貌丑,周瑜本身和孙权的关系就非常值得推敲,周瑜身边的秘书自己要不要重用,孙权是有所疑虑的。这才是庞统最终离开东吴的根本原因。

周瑜准备伐蜀,整理军队在巴丘,结果暴病身亡,可怜周瑜准备进取西川和曹操两分天下的战略成一场空谈。

周瑜一死,江东在无人有此威望,进取西川,要知道东吴江东士族以及老旧大臣们对投降曹操都非常热衷,更何况是敢冒风险去进攻巴蜀呢?因此鲁肃实际上也继续推进此事,但无奈被孙权犹豫和其他人反对,而未能成行。等到刘备成功之后,孙权和吕蒙又眼红的不得了,开始图谋荆州全境。

这是吕蒙、陆逊大局观不如周瑜、鲁肃的地方,早按周瑜的想法,直接吞并刘备,或是软禁,或是击杀,这天下除了曹操势力,其他刘璋、张鲁都不是东吴对手,可惜孙权不听。

好不容易周瑜携赤壁之战的威望,统一对进军西川的战略规划,就在出发的前夕病逝,就好像三国鼎立还真有天数一说。

总之三人的影响实际上都是非常深远的,还有法正也是,好像上天对于这些容易破坏三足鼎立局面的人才要拿回去关小屋一样。

其他网友观点

没有郭嘉,历史失去一个朝代;

没有周瑜,汉末失去一方军阀;

没有庞统,刘备失去一些地盘。

以上观点,绝不是说郭嘉、庞统、周瑜三人能力大小不同,他们都是人中龙凤、凤毛麟角一类的人物,本身的能力旗鼓相当。只是所处的阵营能够提供给他们发挥能力的平台大小不同而已。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郭嘉再活十年,历史多出一个“魏朝”

要了解一个人,必定要从人物性格说起。

其次是才华,类似他们这样的人物,才华已经不是首要标准,同是一座山的狐狸,彼此就不必说聊斋了。

郭嘉很像一个人,他就是汉初的陈平。说他类比张良,说实话有点贬低张良的味道,用陈平来作比较,应该比较贴切。

曹操有着汉末铁血宰相的称呼,好话好说叫“手腕硬、手段狠”,往坏处说就是“心狠手辣”。

曹操爱才的美名是建立在利用价值的基础上,所谓礼贤下士、爱惜人才,不过是他需要那些能人帮自己做事,关键时候需要舍车保帅时,曹操从来不会犹豫。

但是曹操唯独对郭嘉的态度不一样。郭嘉37岁早逝,曹操为之伤心不已,曾经痛哭说:

奉孝乃知孤者,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

曹操这番言辞听起来十分感人,失去郭嘉如同失去知己一样。但是不要忘了曹操的身份,他是一个政治家。政治家眼里只有利害得失,岂能有朋友感情。因为郭嘉能够为曹操出谋划策,所出的谋略又能击中曹操的心坎,关键是成功的概率还很大,这才是曹操在郭嘉身上真正想要的东西。

因为有所倚重,所以才会觉得没他不行。

翻看三国志,郭嘉活着的时候也是曹操最为风光无限的时候。郭嘉死后,曹操在军事方面基本上没有出彩的表现。

郭嘉21岁出道,被举荐到袁绍帐下,发现袁绍是个志大才疏的草包,没有任何辅佐的价值,就在袁绍集团度过6年的摸鱼时光。

26岁那年被荀彧发掘,改换门庭来到曹操阵营。27岁时,便为曹操提出“十胜十败”论,分析跟袁绍开火必然胜券在握。

曹操正是采纳郭嘉的建议,逐步确立统一北方的策略,并且很快得以实现。郭嘉跟着曹操混了十年,在此期间他所提出的战略几乎算无遗策。曹操听他的话,则稳赢;不听他的建议,则必败。

曹操采纳郭嘉的胜绩下邳擒杀吕布

公元198年9月,郭嘉初次大显身手,跟随曹操出征讨伐徐州的吕布。吕布是何等人物,曹操这次出征明显很吃力。虽然拿下彭城,把吕布围困在下邳,但是曹操始终无法攻破下邳。双方僵持长达半年,包括曹操在内的六军将士都感到有些疲惫,萌生准备退军的想法。只有郭嘉及时出面制止说:

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便不久于败亡。

郭嘉认为,吕布跟项羽一个德行,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别看他体格不错,心理素质极差。只要给他来一波泰山压顶的攻打,再把护城河的水道掘开,来个水灌下邳城,就吕布那种抗压能力必然会败。果不其然,最终在下邳擒杀吕布。

徐州挫败刘备

公元200年,曹操统一北方的迫在眉睫。为了能够专心与袁绍争霸北方,必须先把东方的刘备小团伙端掉。但是有个问题,袁绍和刘备,一东一北把曹操“夹”在中间,曹操要是先打袁绍,刘备必然会偷袭老营,要是先打刘备,袁绍说不定也会伺机而动。

曹操只好问计于郭嘉,郭嘉的观点是“先灭刘备,再伐袁绍”,理由见于三国志·魏太祖武帝本纪:

太祖疑,以问嘉。嘉劝太祖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

太祖曰:“善。”遂东征备。备败奔绍,绍果不出。

郭嘉的看法是,袁绍为人优柔寡断,遇事举棋不定,他不怕挣得少,就怕赔得多。刘备是有想法的人,不像那位三瓜两枣就能吃饱的袁绍,你先讨伐袁绍,他必然会在后方给你搞小动作。你要是先拿下刘备,袁绍肯定按兵不动。

所以,要趁着袁绍犹豫不决的时间差,以闪电战的形式,火速发兵攻打徐州刘备。不等袁绍作出决定,先把刘备打残了,再专心和袁绍拼命。

最终,刘备的老婆被俘,关羽暂时投降曹营。

成名官渡

后方都安顿好以后,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终于爆发,结局完全在预料之中,这场由郭嘉主导的大规模战役,成为冷兵器时代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

官渡之战的来龙去脉已是老生常谈,在此不再赘述。

我认为,郭嘉的格局和才智更多地表现在官渡之战的善后工作上。

官渡之战时,曹营中有不少大将心里没底,私下与袁绍有书信往来。曹操获得他们的书信后,想着搞一次大清洗。但是郭嘉及时出面阻止,并引用孙策背刺一事劝说曹操。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大家注意,此时孙策还没有死,郭嘉说孙策为人刚愎自用,稍有不顺从的人便惨遭诛杀,这样做只会令众人疏远,还会替自己结下不少仇家,将来必然会被仇家刺杀。

没想到郭嘉一语成谶。不久,江东传来孙策遇刺的消息。不得不说,郭嘉的智慧和眼光绝非寻常人所能企及。

曹操拒绝郭嘉的“败绩”

有时候,人生不得不信有命运的存在。曹操平时对郭嘉言听计从,唯独一次没有听郭嘉的建议,直接为自己统一中原埋下隐患。

公元199年,袁术走投无路想去投奔袁绍,刘备假装向曹操请求阻击袁术。难得刘备“忠心”一次,曹操便欣然同意了。郭嘉及时出面阻止说:

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

郭嘉坚决不同意放刘备走,但也不能轻易杀掉他,否则容易落下残害忠良的恶名,必须把他软禁在身边厚养起来。结果曹操不听,把刘备放走了。最后,刘备成为魏国头号劲敌。

假如曹操听郭嘉的建议,把刘备死死看住,或是郭嘉能够多活十年,历史上多出一个“魏朝”不是没有可能。

很可惜,老天爷没有留给曹操和郭嘉这样的机会。

周瑜生不逢“地”

周瑜的才能也不错,早年帮助孙策平定江东没少出力,属于东吴元老级的人物,后期又在赤壁大战中大放异彩。

周瑜的能力到底有多强,其实真的不好说。虽然周瑜生前也是智谋广远之士,也有不少惊艳一枪的表现,但是周瑜没有超一流的高手较量过。

辅佐孙策搞定江东时,说实话江东那帮阀门贵族除了有钱,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格局和抱负,也只是挫败笮融和薛礼,赶走刘繇,斩杀黄祖这些边边角角的人物,充其量也就是黄祖能够制造点阻力,况且黄祖是个有勇无谋的粗人。

哪怕是赤壁之战,联合黄盖上演一场“苦肉计”,再用火攻的办法,也都是比较低级的谋略。要是郭嘉活着的话,十场苦肉计也不顶用。

周瑜确实有才,但绝没有达到定国安邦的层级,跟郭嘉不具备可比性。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后人把周瑜和黄盖的低端“苦肉计”吹捧上了天。

周瑜只活到36岁,属于英年早逝。换个角度说,周瑜短暂的人生结局未必是坏事,虽然东吴孙氏很器重他,但是没有给周瑜施展更大抱负的空间。

孙策活着的时候,周瑜或许能够辅佐他争一争天下。到孙权时,就孙权那点“理想抱负”,只想守着江东六郡偏安一隅,再也没有混一天下的野心了。

周瑜活着的话,顶多可保江东平安无事,也仅限于此了。毕竟,孙权的格局也就那么大。

庞统是真正的战术大师

细数三国群英荟萃,只有两位谋士能够称得上战术大师,一位是贾诩(可惜此人出工不出力);另一位是庞统。庞统是奇才,也是一位最称职的谋士。

刘备能够有后来的作为,有九成的功劳属于庞统。

东汉王朝把天下分为十三州,分别是兖州、豫州、徐州、青州、冀州、幽州、并州、雍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交州。

曹操占有凉州、雍州、司州、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并州、冀州、幽州全部和扬州、荆州部分地区。

孙权占有交州和广州(后来新开发)全部和荆州、扬州部分地区。

刘备占有益州全部和荆州部分地区。

蜀汉从221年建立到263年灭亡,只有益州一块完整的地盘(益州是天下最大的州)。

刘备唯一的地盘益州还是从族兄弟刘璋手里抢得。汉中张鲁投靠曹操后,立马翻脸不认人,调转枪头对准老邻居刘璋。刘璋守着诺大的地盘怕抵挡不住,便请刘备来帮忙。这可倒好,最后把益州都整没了。

当初为了得到益州,庞统向刘备献上三条计策。

上计“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此计省时省心又省力。中计“以回荆州为名,引出杨怀和高沛前来欢送,刀斧手立马上前做掉他俩,直接接管成都”,此计稍微费点劲,还得故意安排一场欢送仪式。下计“退还白帝城,连引荆州,慢慢进图益州”,此计耗时费力,将来变数太多。

最后,刘备采用中计,益州顺利得手。

庞统做事考虑得很周到,刘备采纳与否另当别论,但是他会为刘备从全局谋划,给出多条不同的建议和措施,考虑问题实在周全。

要是庞统能多活些时日,刘备的地盘或许能变大一些,但是想要“克复中原,恢复汉室”,堪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天时和地利留给庞统发挥的空间就那么大,很难作出更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