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千年教育知识服务平台  
  • 登录|
  • 注册
  • [退出]
网站数据统计:今日0套 共更新21384套课程

国军13军的战斗力如何?

更新时间: 2021-11-12 12:18:17 点击数:

1948年12月5日,秘密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在路过密云县城时准备来个“顺手牵羊”解放它,程子华司令员命令第11纵队的一个师留下来攻城,大部队继续前插平张线,因为据报密云县城仅有敌保安部队、警察等不过2000人。然而仗一打起来却非常艰苦,敌人的顽抗程度超出战前预料,原来是蒋系第13军的三个正规团刚刚从古北口收缩进了密云,使这座小县城的守敌数量骤然增加到6000余人。

(首任军长钱大钧)

兵团司令部只好增调已经西进的另外一个师回头助战,两个师的东野官兵(按东野的普遍编制水平,兵力得有近30000人)经过24小时苦战,全歼守敌解放县城。但如此规模的攻坚战斗也一下子惊了傅作义,因为被消灭的包括第13军之155师两个主力团、297师的一个主力团,而在我华北军区野战部队三个兵团兵力已经使用到极限的情况下,除了强大的东北野战军,没有什么部队能够一天干掉中央军精锐13军的三个团(等于一个主力师了),遂立马知道林彪大军入关了!

这就是遭到西柏坡严厉批评的“胜利的密云战役”,因为它暴露了东野秘密入关的企图,顺手牵羊变成了打草惊蛇,极有可能让被调动出来的35军疯狂逃回北平,影响了平津战役的全盘布局。不过这不是重点,分属两个师的三个步兵团能跟东野未来第48军的两个师硬抗一天,说明蒋系第13军的战斗力其实还是可以的。

(次任军长汤恩伯)

在中央军的“陈胡汤”三大军事集团中,第13军正是汤恩伯系统的起家部队,当然,密云战役也是第13军的绝唱,该军主力不久在我军的重重围困下,于北平接受了和平改编,也就标志着这支部队不复存在了。第13军的出身那是绝对的“嫡系”,组建于1933年的长城抗战前夕,首任军长是八大金刚之一的钱大均,下辖孙元良第88师和汤恩伯第89师。

长城抗战结束后,原属第17军的第4师转隶该军,同时钱大均调离,汤恩伯代理军长职。1935年9月30日,汤恩伯正式就任第13军军长,下辖第4师、第89师,从此有了一支自己的基本部队,并且在第13军的基础上,逐渐扩编为第20军团、第31集团军等部,而该军的核心主力,当然就是汤曾经担任师长的第89师。

(黄埔一期王仲廉)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初,华北最激烈的战役无疑是“南口战役”,而中方参战的主体就是汤恩伯的第13军,下辖王万龄第4师和王仲廉第89师约28000余人,与日寇板垣第5师团、川岸第20师团一部和二个独混旅团大战14天,死守北平通向整个西北方向的重要门户南口。在日军优势的地空火力打击下,第13军能够以巨大伤亡坚守两周以上,说明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在当时的国军部队中,绝对是第一流的。

在国军的抗日将领中,汤恩伯无疑是被黑化最为严重的一个,主要是他抗战中后期的腐败和无能,但实际上在抗战初期,汤恩伯和他的部队仍然是华北战场上最具战斗力的部队,曾经被日军称为“华北第一大敌”,在南口战役、台儿庄战役和豫南会战中,表现还是可以的。那么作为汤系部队基干的第13军,战力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得跟同行们比较),汤司令升官后,历任军长有鲍刚、张轸、王仲廉、张雪中、石觉等人,尤其后面几位,都是黄埔嫡系将领。

(黄埔一期张雪中)

第13军在抗战中期表现不佳有两大原因,其一是汤恩伯得到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和四省边区总司令的职务后,大肆扩充所部军力和个人政治势力,从一名军人沦为了一个政客,失去了之前的锐气,这得算是主将无能。其二是在汤系部队在扩充到四个集团军的过程中,第13军基干部队被频繁调出,期间所属各师番号变动的乱七八糟,始终留在编成内的只有被严重削弱的第89师,其他什么新编师、暂编师不断被调入,战斗力直线下降。问题中所描述的情况,也极有可能发生在这一时期,大抵在1942年到1944年之间。

1944年豫湘桂战役的河南战场惨败后,汤恩伯被撤职,后转任黔桂边区总司令负责在贵阳以南实施反攻,于是整补后的第13军又被调往大西南,不久编入第三方面军建制,参加了湘西会战和收复桂林之战,并因地利之便被加强为半美械军。抗战胜利以后,第13军脱离了汤恩伯的指挥,被划给了熊式辉的东北行营所辖,在杜聿明的指挥下,是第一支攻破山海关八路军阻击阵地进入东北的蒋军部队。

(黄埔三期石觉)

此时的第13军经过调整补充恢复了主力师阵容,下辖第4师、第54师和第89师,确属中央军嫡系主力,战斗力应该处于“五大主力”之下的二流水平,在东北我军尚未形成有效组织和统一指挥的情况下,第13军一路陷兴城、锦州并向我热河解放区进攻,是初期进入东北的蒋军七个军中比较卖力的,当然也是最先遭到打击的。先是在热河战役中被歼2000余人,接着又在著名的“秀水河子”战斗中被消灭一个整团,东北我军由此取得第一次吃掉美械建制部队的胜利。

之后第13军奉命驻守热河首府承德(今属河北),担负热河地区的守备任务和局部机动作战任务,比如第89师就曾被抽出来进攻南满解放区,结果在1947年的“四保临江”战役中被东北野战军全歼。陈诚到任东北后,该军所辖第54师被调出然后又调进一个暂编师,再加上第89师已经属于重建,所以战斗力下滑的比较厉害。1948年5月,热河省被划归“华北剿总”管辖,所以石觉的第13军也就成为了傅作义指挥下的中央军部队。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胜利结束辽沈战役时,第13军从承德一路南逃到北平附近,期间黄埔三期的石觉调升新组建的第九兵团司令官(傅部所辖的两个中央军兵团之一),再以曾经的第4师师长、兵团副司令骆振韶(中央军校第六期)兼任第13军军长。并且石觉拼命扩充部队以备平津决战,比如密云战役中出现的第155师、第297师的番号都是此间扩编的,隶属于第九兵团的第13军一度下辖五个师的兵力,不过平均战斗力肯定是下降了,兵贵精不贵多。

平津战役后期,傅作义将军决定起义接受和平改编,为防止蒋系部队不非常命令趁机作乱,答应了南京方面提出的条件,允许中央军师以上将领离开。于是第13军军长骆振韶、副军长胡冠天、参谋长全英以及各师指挥官,都跟随石觉乘机离开北平,而该军所属部队则奉命开出城外,接受人民解放军的改编,至此,组建16年之久的第13军彻底灰飞烟灭。

其他网友观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536条回答。

恰恰相反,国军第13军被称为第六大主力。

很多人认为,第13军的战斗力并不亚于五大主力,不亚于著名的第74军、第18军和第5军。

第13军组建于1933年长城抗战时期。

它由第88师和第89师合编而成。

其中第88师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德械师,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原国民警卫第2师改编而来,师长为孙元良。

另外还有第89师,它也是钱大钧教导第3师的一部改编而成,官兵都是中央军骨干,师长是汤恩伯。

此战结束以后,汤恩伯成为军长,稍后军长由副军长鲍刚继任。

1937年7月,卢沟桥打响,全面抗战爆发。

由于宋哲远消极避战,平津地区在短短2周内沦陷,日军四面出击,华北危急。

这种情况下,汤恩伯率领第13军经济赶赴南口。

南口的地位特殊,是插入平津地区的匕首。日军必须首先击退南口的国军,才能沿着铁路向各方面推进,不然平津很容易被汤恩伯反攻。

这种情况下,日军集中第5、第10两师团及酒井旅团等,沿平绥线铁路进攻南口。

汤恩伯在南口率领第13军区区2师,坚守19天。

此战是七七卢沟桥以后,日军第一次遭到的顽强防御。

此战,日军伤亡近万人,而且久攻不克,大大推迟了南下的时间,让国军有了宝贵的集结防御时间。

而13军坚守每一寸阵地,人死光了才失手,以1.6万的重大伤亡坚持了差不多20天。

对比后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往往二三天就攻占一个阵地,这已经是奇迹了。

随后,第13军在抗战中还有很多出色表现。

首先是台儿庄战役中,孙连仲坚守台儿庄只是胜利的一个原因,更关键的是汤恩伯13军从侧翼猛攻日军后方。

日军正面久攻不克,侧翼又被汤恩伯13军猛击,被迫撤退,才有台儿庄大捷。

4月6日,汤恩伯电告蒋介石:当面之敌经各军奋勇猛击,歼敌过半,已严令各军迅向台儿庄攻击前进,临沂西南中村附近之敌,似有南进模样,……如敌不再增援,当可于今明两日,将该敌压迫于台儿庄以北附近地区歼灭之。

随后的武汉会战中,13军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13军战斗力很强,名气很大,日军开始重点注意13军。

当时日军一般不会针对某支部队作战,但13军就不同。

1939年5月爆发的随枣会战,日军主要目的就是歼灭汤恩伯的13军,消灭李宗仁中国第5战区的中央军主力。

此战13军和友军奋战,很快发现日军目的是合围桐柏山、大洪山的13军。

在李宗仁的命令下,13军及时突围,随后协同友军发动反攻。

日军持续作战20多天,疲惫不堪,又无法合围13军,在国军不断反击下被迫撤退。

此战日军伤亡1万多人。

1940年后,汤恩伯兼任豫皖苏鲁四省战区(应为鲁苏豫皖边区司令部)的行政长官,13军也转移到豫中地区驻扎,和日军持久战。

13军在这里坚持到1944年豫湘桂会战,整整打了4年。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

中日两军其实就隔着一条黄河,而豫中大平原根本无险可守。

面对日军多次入侵,不是13军拼死防御,豫中早就完蛋了。

豫湘桂会战期间,日军仍然将13军作为战役的重要目标,不惜用600多辆坦克装甲车全力合围13军。

13军在被日军包围圈形成之前突围成功,随后参加了桂柳会战的作战。

当时很多人攻击汤恩伯是1942年大饥荒的罪魁祸首去,是汤恩伯仅仅是管辖豫中地区的国军部队,也不掌握地方行政权,救灾和他毫无关系,对饥荒根本没有什么责任。况且,河南饥荒也不是仅仅在豫中地区,甚至还有汤恩伯主动拿出军粮大量救灾的记录。

至于汤恩伯军纪问题,他的13军以军纪严明著称,甚至有士兵赌博都被枪决。

所谓的害民部队,其实是打着汤恩伯军队旗号的土匪武装和地方武装。

在汤恩伯和日军对峙的缓冲区,主要是黄泛区,有着高达十多万数量的这种游杂部队。

汤恩伯为了避免这些部队成为伪军,名义上给了他们一些番号,以进行笼络。

其实这些部队都是自立自治的,有的不服从汤恩伯也不服从日军,有的则是两边讨好,有的干脆成为了伪军。

这些部队和汤恩伯其实并没有关系,他们很多本来就是土匪。

在1945年,13军参加了反攻日军的湘西会战和收复桂林之战,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内战开始的时候,13军也一度打的解放军无法招架。

1945年11月,13军在秦皇岛登陆,击破解放军的防御占领山海关,由此打开了东北的大门,随后国军源源不断进入。13军继续进攻占领、九门口、锦州等地。

随后13军在东北和解放军作战到1948年,开始破占上风,但随着东北解放军逐步增加到100多万,13军也不是对手。

在1947年第四次临江进攻作战,13军第89师遭到重创,师长万宅仁化装逃出。

随后13军则驻扎热河,扼守东北和华北的要隘,阻挡东北解放军进入华北。

由于13军的位置很重要,并没有直接参加辽沈战役,只是增援过锦州,但并没有成功。

辽沈战役后,13军退守北平遭遇了平津会战。

由于傅作义早就准备投降,13军并没有和解放军进行决战,只是在密云打了一场,损失了3个团。

在傅作义宣布投降时,13军军官则拒绝留下,师以上军官由北平乘飞机赴南京,但部队都被和平改变,由此13军没了。

可见,13军无论抗战还是解放战争,战绩都是不错的。

尤其抗战时期,13军打了很多关键战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就抗日来说是民族的英雄。

其他网友观点

国民革命第13军是国军主力部队,说打不过日本人还情有可原,说打土匪都一千个打不不过一个,请问是哪位大手子的土匪这么厉害啊?

13军由孙元良88师和汤恩伯89师构成,孙元良倒是名声不好,是有名的长腿飞将军,不过抗日前88师可是有名的德械师,德械师都是当时国军样板模范部队,绝对的主力,也就是后来被日本人误会为“委员长卫队”的部队。汤恩伯89师则是原黄埔钱大钧教导师,同样是国军老底子骨干力量。

汤恩伯这个人在我们学的历史里,名声比孙元良还臭,是河南著名的“水、旱、蝗、汤”四大害之一,还是军事上喜欢哄骗友军出击,自己躲在后面保存实力的典型代表,实际上可能吗?他非黄埔出身,而成为蒋介石心腹,先接手89师,再13军,蒋介石为什么肯把这么支国军主力部队交给他?—— 铁军(国民革命第四军)在福建自立,汤恩伯是第一个攻进福州的,第五次围剿,汤恩伯是第一个攻入瑞金的。就任13军军长后,七七事变,华北宋哲元部西北军消极抵抗,汤恩伯带13军驰援南口,血战22天,掩护接应河北地区国军撤出。血战台儿庄,13军在外围侧击日军后翼,迫使日军撤兵。忻口会战,武汉会战13军也都有参与,每一战在国军部队里,对日杀伤都算大的了。因此华北日军视13军为第一大敌,还专门为吃掉13军打了一个随枣会战。后来13军在河南平原地区隔黄河与日军相持四年,到豫湘桂战役才败退中条山。跟日本人打到这样,怎么说也不能说一千个打不过一个了。

说打土匪也打不过,大概是后来31集团军番号的部队,并非13军。13军军长汤恩伯后来升任31集团军司令,所负责地区包括大部分黄泛区,各种花样的地方杂牌武装非常之多,为拉拢这些武装,避免他们投向日本人,31集团军给出去的乱七八糟的番号、官职很多,这些部队有很多本身就是地方上原本有仇的土匪部队,有了番号照样自己打来打去。但13军本身,是正派中央军主力正规部队,中央军主力部队其实军纪很严,不是影视作品里那样歪瓜裂枣,吊儿郎当。汤恩伯在国军主力部队将领中治军严厉也是排名很靠前的人,以13军为骨干的汤军团军纪很严的,所以蒋介石才依为干城,一路败退到台岛后,国军很多人都因战败的事情被清算,但汤恩伯不在列,他是因原浙军老长官陈仪的事情才跟蒋介石闹崩的。

国内后来很多影视作品中,喜欢找个中年白胖子来演汤恩伯,尤其喜欢表现他在渡江战役后,防御上海时,拿着蒋介石手令到处耍大牌,事先就准备撤军的事。给人的感觉这就是个腐败的政治动物,然而真实的汤恩伯中学就是体育专科出身,后来到日本考军校上的是步兵科,一生戎马,到台后以是老年,又位列高官,但其形象却是形同老农,精壮结实,皮肤是常年室外工作那种晒黑。他的位置很高,到台后当然也不至于生活困难,但也没有听说怎么巨富,怎么享受的。所以汤恩伯作为蒋军核心人物,立场是在对立面,但其人其部队抗日有功还是要承认的。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国军十三军一千人打不过一个敌人?大兄弟您这说的有点子过分了,咱也不能睁着眼说瞎话不是。那么咱把十三军打日本人的事,给大家伙亮上一亮,您就明白了。

国军十三军

咋说呢?国军十三军这个番号,一共有五支部队继承过,前三支部队经过改编就取消了,第四支参加过中原大战,1932年的时候被撤销了。

最后一支是在1933年的夏天,国民党为了加强咱长城这块的抗战实力,将第八十八师和八十九师合编到一块,重新组建了第十三军。

而题主说的应该就是最后这一支,当时组建起来军长是钱大钧,那会汤恩伯是第八十九师的师长。

为什么这里提了一下汤恩伯呢?因为长城抗战结束之后钱大钧就被调走了,汤恩伯就变成了第十三军的军长。

所以第十三军算是汤恩伯起家的老底子部队,咱别的不说国民党有三大派系,陈诚一派,胡宗南一派,跟着就是汤恩伯。

所以您要说第十三军不能打,这您怎么说都说不通,一个泥捏的部队,蒋介石也能把他捧起来?万般不可能的,而且汤恩伯的长期副手陈大庆,败退小弯弯以后坐到了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的位置上。

所以第十三军不是您说的那样,只是他后来体积有点大,受到了蒋介石的猜忌,他这个派系遭到了肢解。

好了,咱接着说第十三军,抽出裤腰带狠抽日本人的事。

第十三军打的最漂亮的仗几乎都是在抗战初期,您比方说南口战役,这一仗是第十三军刚刚组建起来没多久打的一场仗。

当时日本人吼吼着要三个月灭了咱大华夏,那小喇叭放的,日本人都当真了。

而南口战役发动之前,日本人已经占领了北平,天津,为了实现他们三个月灭亡咱大华夏的目的,又兵分三路打津浦,平汉和平绥三个方向扩大侵略。

而平绥这个方向上是为了入侵山西,进而将整个华北控制在手里。

这个时候,蒋介石终于明白了,你和日本人妥协压根就没戏,所以抗战的决心终于下了。

那么在平绥这块就是著名的南口战役,在南口这块国民党布置了两支部队,一个是汤恩伯的第十三军,另一个是刘汝明的部队顶在张家口的方向上。

这是一场防御战,日本本来在这个方向上是一个辅助作战,但咱在南口这块布下重兵之后,您摊开地图一瞅,就会发现南口就相当于一把刀子,直接就捅进了平津地区,日本人要是不当回事,咱就威胁到了他整个平汉路方向上日军的侧翼。

所以日本人也不敢不当回事,不仅派出一个察哈尔平派遣兵团,还塞进去一个甲级师团——第五师团,外加一个独立混成旅团,不可谓不重视。

而这个时间点上,汤恩伯已经是第十三军的军长了。

汤恩伯刚进入到南口阵地布防,日本人赶着脚后跟这就来了,一万五千人的混成旅团这就压了上来。

五天后,日本人的第五师团也加了进来,这个师团被日本人称为钢军,而这个师团的师团长是板垣征四郎。

这第五师团不仅仅是日本的甲级师团,1940年接受改编成为日本人四个机械化师团中的一个,当然南口战役的时候他还不是机械化呢?

但从这里您就知道第五师团丫不好啃,要想啃这就得拿铁锤去敲才成。

接下来咱就描述一下这场战役的场景。

这部分内容,咱取材至方大曾的一篇报道《血战居庸关》。

方大曾估计有小伙伴不知道是谁,他是一名战地记者,后来在采访卢沟桥前线回来的路上失踪了。

1937年八月九号,咱和日本人的正面冲突在南口爆发了。

不得不说日本人的炮弹比咱机关枪还要密集,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日本为了这次侵略,不知道准备了多少年了。

而敌人的作战方式,先用炮轰,接着派一些骑兵来搜索,跟着坦克就上来了。

炮轰好说,他炸过来,咱先撤,炸完了,咱在回来接着打。

最难打的就是日本人的坦克。

战斗打到十二号的时候,日本人开来了三十多辆坦克,咱家子弹穿不透那乌龟壳,手里头现有的武器压根就啃不动。

咱也只能近身肉搏。

两个排的人冲过去,将枪支和手榴弹伸入到日本人小坦克的铁窗户上,开枪扔手榴弹,就这么的顶住了日本人的进攻,两个排的人死了大半,但也让六辆坦克成为了咱的战利品。

但可惜的是,咱没人会开这东西,而且咱手里头也没大一点的炸药,也炸不了他,这东西在阵地上搁了两天,又被敌人给拉了回去。

后来日本人的火炮更加的密集了,几乎可以说是走一步轰一下,就是为了炸响咱的地雷。

天天有日本人的飞机搁头上飞,飞的都麻木了,咱也不拿他当回事了。

打到最后居庸关也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临时工事也被炮弹炸平了。

有些地方别说吃饭了,连水都没得喝,一个连的队伍打剩下一个人,还在坚持。

机枪班的班长总是在骂机枪手的子弹打的太慢了,但刚刚骂完,机枪手就在班长的眼跟前牺牲了,他只能自己抱着机关枪接着打。

战斗总是在前边的人死光了,后边人的在补充上去。

其实我们也有大炮,但我们的大炮打不过人家,因为咱的炮一响,日本人就会有一堆炮打向了咱的炮。

打来打去就剩下日本人的火炮了,那炮弹打到阵地上连续不断巨大的声响,让很多人的耳膜震破了,你就算是吼破了喉咙,他们也听不见你在说什么。

南口战役整整二十天的激战,破灭了日本人想要三个月灭亡大华夏的妄想,还给后来的部队争取到了更多集结准备的时间。

其后第十三军又参加了台儿庄会战。

所以第十三军,题主您的说法可是错误的,这支部队日本人还真不好啃。

只不过到了解放战争的时候,这支部队就开始屡战屡败了,当然那也是大环境的问题,国民党的部队几乎都遇到了这种情况。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其他网友观点

日暮西山:汤恩伯派系王牌之第13军。

众所周知,46年国军整编后有五大主力之说。有好事者为落选精锐部队抱不平,共有桂系第7军、汤恩伯系第13军、关麟征系第52军,都被称为第6大主力。

民国史上有多个13军建制,1933年长城抗战时组建的13军,辖88、89两个德械师,是当时最耀眼王牌,在抗日战场上屡立战功,令日军颇为忌惮。

汤恩伯为扩张派系,不断抽调、更换第13军将领和基础部队,解放战争时期已沦落为二流部队。今天就介绍下“汤司令”的起家部队:国民革命军第13军的故事。

1933年组建的第13军,属于中央军嫡系,是汤恩伯派系的起家部队。

1933年夏,国民政府为加强长城抗战力量,将两个精锐德械师:孙元良第88师和汤恩伯第89师组建为第13军,钱大钧出任军长,后将王万龄第4师转隶该军序列。

钱大均调离后,汤恩伯任代理军长;1935年9月30日,汤恩伯正式任军长。辖第4师、第89师(王仲廉接任),88师因追击红军入川而调离改军。

七七事变后,汤恩伯率13军在平绥线作战,后参加平汉路北段南口防御作战。10月汤恩伯升任第20军团长,副军长鲍刚接任军长;1938年初张轸任军长。

同年3月,汤恩伯率部参加台儿庄会战,第13军功绩显赫。6月,汤升任第31集团军总司令;张轸接任第20军团长;王仲廉接任第13军军长。

此时第13军下辖李必蕃第23师;吴绍周第110师;王劲哉新编35师(后改番号为第128师)。期间第13军参加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抗战初期的第13军,装备好、火力猛、士气高昂,是抗日王牌军。日军对其评价很高,特别对于汤恩伯特别忌惮,被誉为抗日铁汉。

汤恩伯依靠第13军扬名立万,官运亨通,以致在中央军嫡系中自成一派,与土木系、胡宗南系三足鼎立。

汤恩伯,字克勤,1900年9月出生,浙江金华武义汤村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出任南京陆军军官学校教官,著有《陆军中队教练研究》,深得蒋介石赏识。

1930后任中央教导1旅旅长、第10旅旅长、第2师师长、德械第89师师长。汤恩伯在围剿红军期间十分卖力,得以升任13军军长兼陕北剿共善后办事处主任。

汤恩伯善于用人,大量提拔黄埔军官:“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不识亲疏、不计近远。”他生活简朴,在军中威望甚高,极大提高了第13军战斗力。

南口会战中,汤恩伯率第13军28000余人扼守北平至西北关隘南口,力战日军第5、20师团及2个混成旅团达14昼夜,展现出王牌军风采。

台儿庄会战中,汤恩伯第20军团作为战区预备队,关键时刻出现在战场,奠定胜利基础。豫南会战更是让日军认为,汤恩伯所部是最难对付的中国军队。

此时汤恩伯一路升迁,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从军长直至第一战区副总司令兼四省边区总司令。经过大肆扩军,所辖部队达4个集团军40万之众,被人称作中原王。

俗话说物极必反,扩充部队急需大量军官和骨干部队,汤恩伯只有分拆和抽调第13军主力,大量军官和骨干被抽走组建新军,连起家的第89师都成了空架子。

汤恩伯也从军事指挥官向政客转变,由于拥有极大的人事权、自主权,他提拔大量亲信将领,与陈诚、胡宗南系分庭抗礼,俗称中央军“陈胡汤”三大派系。

1939年初,第13军第23师与第85军第89师对调建;第128师改隶湘鄂赣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原第89军第193师调入。期间奉命于桐柏山区游击。

1940年1月,张雪中任第13军军长。同年4月,第193师调离改属新编第2军;调入新编第1师;该军第110师与第8军第4师对调编制。

1942年7月,张雪中升任31集团军副总司令,第85军副军长石觉代理军长。1943年初整训中,该军第110师改隶第85军,同时将原属第89军的第117师改隶第13军。

同年5月石觉任军长,吴绍周、王毓文、王公亮、舒荣任副军长,张纯玺任参谋长。此时该军下辖:蔡剑鸣第4师;舒荣第89师;刘漫天第117师。

1944年5月,暂编第16师调归该军编制序列,参加了豫中会战。同年9月,该军第117师改隶暂编第1军,另将新编第8军暂编第16师改隶第13军。

如此频繁的调度,使得昔日号称王牌的第13军战力每况愈下,在抗战中后期,第13军战斗力已经沦落到二流部队,与辉煌时不可同日而语。

汤恩伯部驻扎河南期间,他要求官兵节省粮食、赈济灾民、收养孤儿,为民众做了不少实事。《时代》周刊白修德对其和第13军等部队评价很高。

而广州沦陷后,民国政府要求各地部队“前方的困难由前方解决;当地的事情由当地解决。”允许部队经商以改变待遇,一时间汤恩伯各部开办烟厂、做起各种买卖。

在掘开黄河后,汤恩伯部为了修筑工事,大量拆毁庙宇、祠堂,过程中不少军官变卖木料、财物以中饱私囊。部队官商不分,造成民怨沸腾,同时战斗力下降。

第13军中将军长石觉。

汤恩伯由于豫湘桂战役溃败而逐步失宠,其派系随之没落、被分拆。石觉第13军重振旗鼓,调往东北战场。

1944年,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一号作战,中国称豫湘桂战役。汤恩伯系部队一泻千里,蒋介石将其撤职,后转任黔桂边区总司令,其派系从巅峰开始没落。

第13军调往西南,编入第三方面军序列,参加湘西会战、桂林战役。抗战胜利以后,第13军调离汤恩伯系统,划归东北保安总司令部杜聿明指挥。

此时第13军再次整编,调入老主力第4、89师及54师,恢复了相当战斗力。1945年10月,石觉兼任东北第一绥靖区司令,率部于广州登船前往秦皇岛,接受日军投降。

11月,杜聿明亲自指挥东北保安司令部先遣部队第13军与第52军对山海关东北民主联军展开攻击,国共开始在黑土地上展开厮杀。

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山海关一带严阵以待,主攻的第13军虽然装备、战术先进,但是进展缓慢。杜聿明打电话询问原因,石觉回答说是民主联军火力强大。

杜聿明当然不信,跳上吉普车来到13军阵地前,只见联军阵地密密麻麻竖立着炮楼:原来联军依托日军当年修筑的炮楼拼死抵抗,以致第13军一筹莫展。

杜聿明命令石觉调来美式加农炮,对着炮楼猛轰,这才扫清障碍。但随着民主联军援军到来、愈战愈勇,第13、52军依然受阻于山海关一带。

杜聿明下令第52军25师穿插迂回到联军阵地侧后。25师号称“千里驹师”,腿上功夫天下无双,迅速对联军侧后造成威胁,联军只得撤离山海关阵地。

东北首战,第13军风头就被杜聿明的远征军主力第52军盖过了。石觉只得更加卖力,一路攻陷兴城、锦州直扑热河,却在秀水河子战役吃了败仗。

随着战力更强的新1、6军到来,接替第13军先锋位置。石觉改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兼热河保安司令,率第13军驻守热河首府承德,担负热河地区的守备和动作战。

东北国军主力是中国远征军的新1、6军和第52、71军,属于何应钦系统,占据沈阳、长春、锦州等大城市。汤恩伯系的第13军调离一线战场,实际被边缘化了。

第13军被并入华北剿总序列,归傅作义指挥,并扩充为新的第9兵团。

1947年,民主联军开展“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第13军主力师第89师被歼灭,元气大伤。陈诚到东北后,大肆调整部队,13军第54师被调出、调入1个暂编师。

第89师虽然重建,战斗力大不如前。1948年5月,热河划与傅作义管辖,第13军自然成了华北剿总序列部队,但地位不如土木系第54军,甚至连独立95师都比不上。

林彪率东野大军南下锦州,开展锦榆唐战役前夕,多次电文要求华北兵团拖住第54军、独立95师,务必不能让其增援葫芦岛,对13军却只字未提。

辽沈战役后,第13军从承德撤到北平附近,扩编为新的第9兵团,石觉任兵团司令官;骆振韶任副司令兼第13军军长。

期间整个华北剿总为应对林彪大军入关,拼命扩充部队。第13军新增第155师、第297师,全军辖5个师,大多为释放俘虏和新兵,战斗力远不如前。

北平宣布和平起义时,石觉与李文等高级将领表示原意接受命令、放弃对部队指挥,但请求释放高级军官回到南京,得到傅作义批准。

石觉率第13军军长骆振韶、副军长胡冠天、参谋长全英以及各师指挥官,扔下部队乘飞机离开了北平。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感谢点赞与关注。

其他网友观点

那要看以什么标准了。以当年常大队长的衡量,中规中矩或一般。以今天的眼光,所有的国军除了“五大主力”都一样滥。首先,13军自建军,无论内战或抗日,没什么夺目耀眼的战绩,但也不是那种一战即溃一打就垮的货色。简单说,不如五大主力但强过杂牌军。然后,出身好装备训练强过普通国军。由于属中央军嫡系,资格老首任军长是国军中算会带兵的汤恩伯,之后的长官都是黄埔嫡系,朝中有人关照。抗战后的大整编也捞到了美械师的名号(解放战争开打又恢复军一级编制)。再者,命不算差。无论鬼子还是我军,都没有全歼其的记录。阴差阳错被丢在华北战区,原是当作嫡系去监视傅作义部队,结果,由于平津和平起义主力被集体遣散,高级军官逃出生天。于国于民,功劳不大恶绩不彰。

其他网友观点

看过《亮剑》的人应该都还记得赵庄之战,楚云飞率他的89师增援黄百韬,华野首长为了给全歼黄百韬兵团争取时间,特地调来了华野二师李云龙部。这一战李云龙打得相当艰苦,用老李自己的话说,从晋西北带出来的老兄弟,伤亡惨重,仅剩下五分之一了。之后,华野转入反攻之后,楚云飞和李云龙一场乱战,楚云飞的89师基本被全歼。

从剧中的情节来看,这其实就是徐东阻击战,而楚云飞的89师是在第五军熊笑三麾下作战的。但其实熟悉国军军史的人都知道,这时候邱清泉兵团所属的第五军,其实只有三个师,除了老底子200师,还有45师一个主力师,另一个主力师96师已经被调入70军,以增强和提高70军的战斗力,另外调入了一个伪军反正改编而来的46师,第五军仍然保持着三个师的编制。但这其中,并没有89师什么事儿。

为什么呢?因为89师是不可能出现在这个地方的,作为汤恩伯的起家部队,89师一直被保留在十三军里面,而十三军此时正在华北地区作战,军长石觉,根本不在华东地区。但89师也是换装了美械装备的部队,所以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最后在热河地区围歼这个师的时候,东北野战军用了四个师围攻,才将他吃下去,可见其战斗力之强。

众所周知,国军中央军系统里也有派系,主要的就是胡宗南、陈诚和汤恩伯,胡宗南解放战争中在西北,陈诚的土木系天下闻名,汤恩伯系统的部队主要就是包括这个十三军、26军等,其中十三军是汤恩伯的嫡系部队,89师又是嫡系中的嫡系,因为这个师从刚一组建开始,汤恩伯就担任师长,所以一直被汤恩伯视为最的老本儿,虽然十三军下属的师历经多次调整,但89师一直保持在十三军编成内。

十三军的战斗力处在什么水平呢?淞沪抗战刚组建的时候,十三军下辖两个师,除了汤恩伯的89师,还有一个闻名遐迩的著名部队,这就是在后来的淞沪会战中扬名天下的88师,师长是著名的长跑名将孙元良。十三军的首任军长是蒋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的钱大钧,所以这个军从刚一组建开始,就一直被蒋介石视为嫡系部队之一。

抗战爆发之初,汤恩伯担任十三军军长,在南口会战中与日军血战,硬杠日军第五师团板垣师团,虽然南口会战最终还是输了,但十三军此战表现非常英勇,也算得上气壮山河。用今天网上常说的一句话说,十三军是南口会战中唯一可以昂首离开的国军部队,其他部队都是纷纷被日军击溃,只有十三军虽然经过血战,还是转移出来了。

到台儿庄会战的时候,汤恩伯已经升任军团长,下辖张雪中任军长的十三军和关麟征任军长的五十二军,以当时任的眼光来看,在参加徐州会战时的各部队中,汤恩伯军团的装备堪称最为优良的一个部队,虽然比不上87师、88师和36师这种配备了一部分德械装备的第一流部队,但也是一水儿的中正式步枪,配有各种重武器,至少看上去是比参战的其他部队都要强不少。

在徐州会战中,李宗仁主要用作机动打击兵团的,实际上也就是汤恩伯军团和张自忠将军的59军,其他西北军、川军、东北军等部基本上都在担任防御任务,只有这两个部队一直在南北奔走,在外线打击日寇。台儿庄之战的关键时刻,正是汤恩伯率部投入战斗,和台儿庄守城的孙连仲部内外夹击,才将日寇击退,并在之后被李宗仁赋予收复峄县的任务,但这时候汤恩伯已经学会了避敌自保,并没有猛追。

可以说,在抗战初期的汤恩伯和十三军是华北战场上的第一流主力部队之一,如果仅就中央军而言,甚至可以去掉之一。一直到兰封会战期间,虽然汤恩伯经常避敌自保,但如果有常公的死命令,需要他拼命,往往也是能打出血性的。之后他升任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常驻河南,仍在第五战区指挥之下,就越来越多地避敌自保了,多次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即便如此,常公仍将十三军视为自己的铁杆嫡系部队之一,有好处的时候都不会忘记十三军。比如抗战后期换装美械装备,十三军也是除了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十八军和七十四军这五大主力之外,最早换装的部队之一。也因此,十三军一度被外界视为五大主力之外的第六大主力,可见对其战斗力的评价总体上还是比较高的。

解放战争之初,十三军就被调往东北,跟着杜聿明去争夺东北。但在之后的作战中,杜聿明比较看重的仍然是新一军、新六军、七十一军等部队,而十三军则和滇军九十三军等部一起被派往西边的热河一带去了。但也是因此,十三军没有赶上参加辽沈战役,在平津战役中,十三军被消灭,但石觉等高级将领则在常公的强烈要求下,被傅作义送回到了南京。

总体来说,十三军一直都是中央军的二等主力部队,虽然第一批调整的德械师没有他,第一批装备美械装备的五大主力也没有他,但再往下他往往都排在前面,在需要拼命死战的时候,也往往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但汤恩伯在抗战期间和李宗仁多次闹矛盾,最后脱离了第五战区,担任河南省主席之后,就越来越只求自保,不想打仗了,十三军自然也表现拉胯。

其他网友观点

一千人打不过一人?这个比喻实在是有点夸张和贬低国军了,神剧都不敢这么拍。国军第13军之所以会给题主这样的印象,麻花认为应该是汤恩伯导致的,由于汤恩伯在抗战初期立了点功,升了官后就开始大规模扩军,扩军本身没什么问题,但由于军事指挥人才缺乏,汤恩伯不得不将原本13军中的老兵和指挥人才频繁调出给其他的一些诸如新编师、暂编师的部队,这就直接导致了13军的战斗力断崖式下降,最终沦为了一支逢日必败的部队。所以,13军的遭遇可以说是汤恩伯自己一手造成的。

但事实上国军第13军并没有那么不堪,甚至还能算是国军中的王牌,在被汤恩伯乱来之前以及抗战胜利后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虽然还比不了74军、第5军、新一军这样的绝对王牌,但和18军和新6军还是有的一比的,所以13军也算得上是国军中第一梯队的部队,并没有题主说的那么差。

国军

成军过程

国军历史上总共出现过5支番号为13军的部队,其一是河南军阀樊钟秀所率“豫军”,因奉孙中山之命驰援讨伐陈炯明而受到孙中山嘉奖,后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3军,军长樊钟秀,但这只部队的番号在1927年被改为了45军。

其二是由国民革命军第2军的教导师、第5师和新成立的第39师在1927年合编而成,陈嘉祐任军长,从广州出发参加了北伐战争,在湖南地区驻守期间被湖南军阀程潜收编,并于1928年改番号为14军。

程潜

其三是白崇禧于1927年将黔军第10军一部及14军一部合编的第13军,白崇禧任军长,参加了讨伐唐生智的战斗,但由于该13军屡屡分兵继续北伐,导致建制一直不全,最终于1928年年底被缩编为第4集团军第14师。

白崇禧

其四是湖北军阀夏斗寅所部,“四一二”之后夏斗寅追随老蒋,所部也被老蒋收编为第27军,但不久后就被缩编为了第13师,1929年老蒋和阎锡山与冯玉祥逐鹿中原,13师与8师和11师合编为13军,夏斗寅任军长,参加了中原大战。1932年该军番号被撤销。

夏斗寅

最后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由88师和89师于1933年为了加强长城沿线的防御而组建的第13军了,第一任军长钱大钧,88师师长孙元良,89师师长汤恩伯。长城抗战结束后,徐庭瑶的第17军被撤消,其中的第4师被划进13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随着钱大钧被调走,汤恩伯成为了13军实际上的一把手。

钱大钧

13军是如何被汤恩伯一步一步毁掉的

抗战全面爆发后,第13军被南调南口防御作战,表现可圈可点,凭借仅有的不到3万人,与日军板垣师团、川岸师团等大战半月,13军虽然付出了巨大的损失,但面对日军强大的火力依旧坚守了半月,可见这个时候的13军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当时国军中能与13军比肩的部队屈指可数。

而此时的汤恩伯还是那个一心抵御外敌入侵的抗日名将,有着属于军人的气节。但后来随着职务的不断升迁,汤恩伯也开始与腐败的国军上层同流合污,从一名军人转变成了一个政客,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畏缩不前,贻误战机等成为了汤恩伯被钉在耻辱柱上的原因之一。

汤恩伯

而且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汤恩伯更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不顾部队战斗力大肆扩军,导致其所辖部队人数是挺吓人的,但素质却良莠不齐,战斗力更是直线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汤恩伯把自己赖以起家的13军打散调派到各个下辖部队中,就算是一直在编制内的89师实力也不复往日,13军的没落也成为了一种必然。

随着战斗力的下降,13军的战绩是可想而知的,南口战役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再也没有了什么亮眼的战绩,1944年豫湘桂会战惨败后,这支昔日的王牌也就被打入了冷宫,被调到了西南边陲驻防抗战胜利后,随着13军脱离了汤恩伯的指挥,13军似乎又有了焕发第二春的迹象。

南口战役

13军的第二春及覆灭

由于抗战后期,13军负责驻守我国西南边陲,除了最后的大反攻外几乎没有遭遇过什么大战,所以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而且由于13军位于滇缅大道沿线的便利,该军在这段时间也大部份换装了美械装备,战斗力有所回升。

抗战胜利后,随着13军脱离了汤恩伯的指挥,成为了国军进入东北的前锋部队,在杜聿明的指挥下,13军成为了兵出山海关的国军部队。而且一度在大东北趁我军还没有形成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一路长驱直入,占领了锦州一带,对我军造成了不少伤亡,也带来了不少麻烦。

杜聿明

不过也正是因为13军的嚣张,让其成为了我军打击目标中的“出头鸟”,先是在热河战役过程中被解放军歼灭2000余人,后89师孤军冒进被解放军严密包围,经过一夜的激战后,89师虽然顽强抵抗,但第266团和第265团1个营、师属山炮连、汽车连还是被解放军悉数歼灭,毙俘1400余人。随后89师在“四保临江战役”的第四次对临江作战中被解放军全歼,

1948年,13军被划拨“华北剿总”,也就是傅作义麾下参加了辽沈战役,战败后退守北平驻防。1949年1月,13军下辖第155师两个团、第297师1个团在密云地区被解放军围歼,其余部队在北平和平解放后接受了解放军的和平改编。至此,国军第13军也成为了历史。

四保临江

结语

从13军的历史来看,这支部队就是为了抗日而生的,而且从其在抗战初期的表现来看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对她给予的厚望,13军担得起国军王牌的称号,但随着汤恩伯黑化,13军也开始走了下坡路,不过依旧为抗日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对抗日是有功的。但由于老蒋悍然发动内战,让13军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好在随着北平的和平解放,这支部队又回到了人民当中。

其他网友观点

国军第13军,早期军长主要是汤恩伯,后期军长主要是石觉。

第13军,早期在中央军里面是仅次于四大主力的军队之一,战斗力不可小觑。但在抗战后期,汤恩伯升官之后,频繁调动13军的主要干部和编制,扩充他的集团军,导致第13军战斗力下降。

(汤恩伯)

1、早期的国军第13军

1933年夏,国军为了长城抗战,组建第13军,下辖第88、第89师,军长钱大钧,参谋长李祖植,第88师长孙元良,第89师长汤恩伯。

1933年长城抗战结束后,第4师划拨给第13军。第89师师长汤恩伯担任第13军代军长。1935年9月30日,汤恩伯正式任第13军军长,这时的第13军算是一个半美械部队,战斗力很强。

在抗战早期,第13军先后参加南口战役、台儿庄战役、豫南会战,表现突出,成为日军的心头之患。

抗战晚期,第13军的一些军官被汤恩伯抽调,战斗力下降,导致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引发蒋介石的震怒。

1943年,国军整训,第13军的编制变动很大。同年5月,石觉正式担任13军军长。

2、山海关阻击战

1945年日寇投降。

石觉的13军和赵公武的52军,通过海路到达秦皇岛,准备攻打山海关,与八路军争夺东北。

(石觉)

两个军合计有6万多人,总指挥是杜聿明。

八路军方面,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率领4个团先赶赴山海关,和八路军冀东部队合编,成立第7师,共兵力7000人。

10月25日,第13军开始进攻山海关,一度遭遇挫折,误以为八路军装备了苏式火力。

杜聿明亲赴前线调查,让13军和52军通过迂回配合正面进攻。

11月16日,7师各部退出山海关。

第13军以绝对优势兵力,耗费了22天才攻克山海关,说明其战斗力大大下降了。

随后第13军占领锦州。

3、热河战役

1946年1月,何应钦调集8个师,以东南西三个方向进攻热河。

1月7日,东路国军第13军和第52军第195师,由阜新沿锦承铁路(锦州―承德)展开进攻,接连攻占朝阳、凌源等地。

石觉的对手,是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兼冀热辽军区司令员萧克。

萧克有冀热辽军区2个纵队,冀中、冀晋、冀察军区各1个纵队,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

国军方面南路(唐山出发)和西路(北平)相继失败。

到了8月,国军在热河增加了4个师,配合第13军作战。

当时,晋察冀军区的主力被傅作义吸引到大同作战,热河兵力空虚。

8月28日,晋察冀军区歼灭国军一部后,撤出承德。

国军第13军占领热河首府承德。

10月11日,国军占领赤峰,热河主要城市均落入国军手中。但在热河战役中,国军共损失了3万军队。

4、末路

1947年,第13军参与了南满的临江战役,其主力第89师,被全歼,师长万宅仁单身逃回。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后,第13军曾由承德出兵增援辽西,未获战果。

辽沈战役结束后,华北国军收缩兵力,13军由承德撤到北平附近。

1949年1月,13军的3个团在密云被解放军全歼。

1月21日,在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该军军长骆振韶和师以上军官,由北平乘飞机逃往南京。13军的士兵全部被解放军和平改编。

其他网友观点

除了5大主力,国军能打杖的几个,13军,71军,25军,35军,桂7军,52军,54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