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千年教育知识服务平台  
  • 登录|
  • 注册
  • [退出]
网站数据统计:今日0套 共更新21399套课程

为什么说苏轼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

更新时间: 2021-11-04 19:14:43 点击数:

他达观,知趣。

文无第一,各自欢喜。

其他网友观点

俗话说得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苏轼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一说法是不科学、不准确的。中国诗歌史上,产生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屈原、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陈师道、陆游、文天祥、元好问、……太多了。唐诗是中国古诗的高峰,随便抓一个诗人出来,都是以诗名世的大家。所以,苏轼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欧阳修主盟文坛时,他就明确表示把将来领导文坛的责任交付给年青的苏轼,并预言苏轼的成就将超过自己。……苏轼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望,宋文、宋诗和宋词都在他手中达到了高峰。所以当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张鹏翮在为苏姓宗祠撰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指的是“三苏”:父亲苏洵、苏轼和弟弟苏辙。“千古文章四大家”说的是韩柳欧苏四位古文大家。唐宋八大家中最优秀的四位。

苏轼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是古文名家,曾对他和弟弟苏辙悉心指导。苏母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对苏轼从小以古代仁人志士的事迹教育儿子。

苏轼秉性正直,为人坦率。所谓不平则鸣。他把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写在了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诗歌。

在2700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批判现实,辛辣尖锐

他做过多地地方官,了解民生疾苦,同情贫苦百姓,因而自然而然地在笔下诗中流露出来。

他不仅同情弱小,揭露弊端,而且把辛辣的笔尖瞄准了上层官吏和统治阶级。如他在长诗《荔支叹》里对官吏的媚上、宫廷的穷奢极欲予以尖锐的讽刺。

宦海沉浮,异常坎坷

宋朝的党争异常残酷。苏轼一生,多次遭贬,宦海沉浮,奔走四方,异常坎坷,生活阅历极为丰富。针对平常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苏轼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并把它写出来,这就形成了独特的理趣诗。如我们学过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又如《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骞驴嘶。

这两首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反映的是很深的哲理。而“雪泥鸿爪"成为流传久远的成语,受到千古以来人们的普遍喜爱。

苏轼的乐观旷达永远激励着无数世人。他一生异常坎坷,但他有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低头的斗争精神。苏轼的诗不但思想深刻,而且有高超的艺术特色:比喻生动新奇,用典信手拈来,对仗工稳精巧。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论说他“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顺便提一下,苏轼的词开创了豪放派的流派并且是豪放词的掌门人;在古文方面,他是一面旗帜;在书法方面,他的《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行书中的第三。他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综上所述,苏轼无论从道德文章,还是诗词书法方面都是一座高峰。

其他网友观点

如果光诗伟大,也称不起伟大的诗人。只有人品和诗同样伟大,才能称得起伟大的诗人。

苏轼的人品有多伟大呢?乌台诗案,可谓千古奇葩!小人云集、扎堆合伙后整治苏轼自己,苏轼,木秀于林,就那么风华卓越,无论生活工作还是为人处事,那些奸党们就是找不出一丁点儿的毛病。但风,是必须摧之的。于是他们尽可能的收集苏轼的文学作品,拿着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的放大推敲,而后结集,上奏给皇帝。而皇帝呢,派了一个心腹太监于狱中与东坡同狱而眠,观察苏轼的一举一动。观察生活了一个月后,苏轼的凛然正气,把皇帝派来的人感动了,回去实话实说,皇帝也被感动了,于是皇帝陛下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把苏轼给流放了。流放到了黄州还给了个副团练干着。

想想,苏轼如果不光明磊落,怎么能有如此的结果。而苏轼面对那些奸诈的小人呢,不是以牙还牙,而是以自已的豁达不计前嫌,能合作的就尽量合作,共同为朝庭工作。如果不能合作的,就避尔远之,能躲多远就躲多远。诗词歌赋,丹青水墨,尽书人生,高风亮节的品格就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也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上天,能与玉皇大帝比肩而坐问:明月几时有?红尘中也能与农夫乞儿清风半盏: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就是苏轼,伟大的诗人,人品千古,不独一,也很难有第二个。

其他网友观点

苏轼,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057年,20岁的苏轼参加科考,主考官欧阳修看完苏轼之文后,惊赞不已:“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出人头地”即源出于此。

自此,青年苏轼,一出江湖,即名动天下。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官至正三品,是仅次于宰相的朝中大员。授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并曾任职兵部和礼部尚书。

苏轼的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处,即为民造福;虽然他饱受排挤、打击、陷害。但他超然物外、达观忘我、关注苍生、心系天下。

苏轼具有中国古代文人最为健全、最为豁达,也最为后人仰慕的文化品格。千百年来,世人敬重、敬仰苏轼。

最后,写诗一首,表达对苏轼的敬意:

《致敬苏轼,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任宦海沉沉浮浮,

您犹自坦然。

任人生起起落落,

您意定神闲。

或居庙堂之高,

或贬江湖以远,

我敬佩您的潇洒率意,

我敬佩您的虽苦犹欢。

“竹杖芒鞋轻胜马”,

笑对骤雨加身的尴尬;

“人间有味是清欢”,

索居寂寥仍潇洒;

“停杯且听琵琶语,

自信芳草在天涯”;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被贬岭南羁其身,

您却要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

兄弟远隔难相见,

您偏可,

“此生唯愿人长久,

千里婵娟共星云”。

您是洒脱的

人生得意需尽欢,

您是乐天的

人生失意亦心安!

苏轼,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其他网友观点

苏轼,字瞻,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现存3000多首诗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水调歌头,中秋》《赤壁怀古》一个情感细腻,情真意切。一个粗犷豪放,大气磅礴。其作品脍炙人口,可为精彩之作。苏东坡先生,勤奋,多才多艺,知识渊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诗人。但用最伟大的诗人来称,我觉得欠妥。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历代诗人,文人墨客中象苏东坡这样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陆游,王安石,李清照等等。数不胜数。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无道理。







其他网友观点

为什么说苏轼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苏轼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吧。让我们来的那个年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苏轼系出明门,其父苏洵: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弟弟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 三人被称为“三苏”,都纳入“唐宋八大家”。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

大志向报效国家奈何命运多悖

▪《刑赏忠厚之至论》名动京师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赞誉:“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治平三年(1066年),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任知州。

▪徙徐州建苏堤,调湖州乌台案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黄河曹村决堤,苏轼在《上皇帝书》中说:“及移守徐州,览观山川之形势,察其风俗之所上,而考之于载籍,然后又知徐州为南北之襟要,而京东诸郡安危所寄也……州之东北七十余里,即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而兵卫寡弱,有同儿戏。”筑堤方案得到皇帝同意。苏轼在徐州期间,建苏堤、筑黄楼、种植青松、访获石炭,于徐门石潭祈雨,于徐州汉高帝庙祈晴,于萧县雾猪泉祈雪,与弟弟苏辙会宿于逍遥堂百余日,“同泛清河古汴”,与客游泗水,登魋山。他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导致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因加了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上任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被贬黄州流落儋洲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因朝中元老及王安石上表:“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苏轼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在城东开辟种田得“东坡居士”别号。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后经朝廷同意改任常州。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他修筑苏公堤防止钱塘江泛滥,被杭州人民赞扬。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至惠州(今广东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后入为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苏轼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从政命运多悖身故常州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开辟苏词,发扬以此诗为词,诗词一体

开辟苏词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影响后世的词风。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一体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用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

▪文章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章观念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

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书法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结语】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林语堂

苏轼一生仕途不顺,但开心自在。他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对后世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其他网友观点

中国文学史上,有无数种举世瞩目的艺术形式。国画尊为国粹;书法举世无双;诗词歌赋更是占有一席之地。从古至今,多少才子,学者投身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但学有所成终是寥寥无几,而全部收入囊中的更是凤毛麟角。而苏轼,却正是这凤毛麟角中的领袖人物。他的博学多识,令后人不胜羡之。

在文风绚烂的宋代,有一个父子三人都成为杰出作家的家庭,而这个家庭的代表,正是一代文豪——苏轼。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而苏轼所作之词更是标新立异,把自己的胸襟气度,人生经历融入词中形成了不同前人的鲜明个性特色。他以他的学富才雄,一洗文学界“绮罗香泽之态,宛转稠缪之度”唱出了“关西大汉,铜琶铁板”之音,令天下耳目一新,开发出另一番新的天地。

苏轼的文章,由于阅历丰富、学问渊博,突破了无数繁文缛节,不少篇章都力求自由而又准确的表达出深邃的思想意境。把韩愈、柳宗元以来所提倡的文章发挥到极致。他将自己的处世旷达和旷世之才注入文风,使之潇洒磊落、飘逸爽朗。丰富的想象力和阔大的视野使他的作品千姿百态,不拘一格,无法城法牢笼。有的情怀婉转,有的诙谐广博,有的慷慨豪迈……都意境高雅,气韵充沛、自然天成。这不仅因为他学识浑厚和兼收并蓄的深厚学养,更可以看出他的创作追求和人生境界。一切的一切,都使他成了北宋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他是一个十足的乐天派,官职被贬依旧泰然处之;他是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为黎民百姓纵然散尽千金也心甘情愿;他是一个走边天下的漫步者,为世间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千古名句;他是一个生性诙谐、学富五车的幽默家,即使兄妹之间的调笑也满口“之乎者也”,而这一切,就是他优良秉性的渊薮。苏轼正是拥有优秀的品质和酣畅的雄文劲采,使其它诗人望尘莫及,更不能相提并论了。后代文人虽各有所长,但都难以超过这位“豪放派鼻祖”。

其他网友观点

其他人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至少我们细品就会发现苏轼绝对称的上最伟大,至少这人在诗人中是会的最多:其他文人都是什么,文学家,画家....,到苏东坡这就不一样,“美食家、治水名人...”

美食绝对会让人眼光一亮,其他人只会写美食的诗词,苏轼写美食,做美食,教人做美食绝对是宋朝带货人,豆腐你可能不知道是谁发明的,但红烧肉一定知道对不对。

至少在这一邻域上就绝对领先其他诗人。毕竟在那个儒学昌盛的世道里,下厨被视为不合理。但此人就不一样,不仅爱吃还爱做。

后世著有用他的视角写美食的书《苏东坡美食笔记》2009年出版的。

其他网友观点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一是,他有在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造诣;

二是,他浩然正气、始终如一的气节。

我想,人们很少会从内心深处去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即使再华美,也终是徒劳苍白的,时间和历史会证明一切。

而苏东坡正是因为他的资料较为完整,他的诗文全部计算在内,接近百万字,苏东坡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写作,他给朋友写的信中说到:“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所以留给我们的材料丰富,才使我们有机会去了解他,也正因为此,我们才发自内心的爱慕、敬仰他。

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月下的漫步者,是美食家.......

他的作品,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完全发乎于内心。

也就是因为他的性情真,才会在不适合在政治上与人勾心斗角,那些为了利害谋算的事情,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

他一生经历神宗、哲宗、徽宗三朝,经历了王安石变法和随之而来的政坛大动荡。

熙宁(神宗)年间,由于与王安石不慕,苏轼请求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主动请求离京外任,实属无奈之举。

元丰二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他给皇帝进《谢上表》原本是例行公事的作品,却被有些人说成是对皇帝不敬。

本来,苏轼此前在地方为官的时候,看到王安石新法执行过程中的一些弊端,将其写进了自己的诗中。

于是有人就将这些诗句攒到一起,状告苏轼。

苏轼就因为此,被拘捕了,二十多天后押往京城御史台——乌台审理,差点酿成沙头之祸。幸得众多大臣力保,才被赦免,但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满腹才华,在仕途上却屡遭不策,他有过郁闷的时刻:“缺月挂疏桐......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也经常会有报国无门的幽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但最终他却能在从人生的困境中走了出来,从命运的小格局中走了出来,实现了自我突破:“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用积极的心态豁达看待人生:”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的才华、胸襟都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那么多人热爱这位大诗人的原因吧。

如果对苏轼感兴趣的朋友,建议看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定会收获颇多!

-----END-----

感谢您的阅读!

期待您的关注!

其他网友观点

首先,我国最伟大的诗人应该是屈原。其次,诗圣杜甫无论从诗歌成就还是诗歌贡献,都力碾苏轼,不在一个重量级。

苏轼多才,被誉千年才子。苏轼的词旷绝今古,开一代豪放词风,居功甚伟。文章也是一代风流,跻身唐宋八大家。但宋诗总体水平远逊于唐,一流宋诗未必可入二流唐诗,即便在宋人里面,陆游、杨万里、刘克庄、范成大,等人的诗歌成就,并不在苏轼之下。因此,说苏东坡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实在荒缪,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苏轼是个“现象”级人物,是一个文人象征。苏东坡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的多才,在诗词、文赋以及书法领域多有涉足,因此才名甚佳。挺苏派把苏东坡尊到了很高的地位,实至上,更多的意味像一个传说。论诗,苏轼应逊于陆、杨;论词,与辛弃疾不相伯仲;论文,未必雄于王临川。

抱庸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