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千年教育知识服务平台  
  • 登录|
  • 注册
  • [退出]
网站数据统计:今日0套 共更新21322套课程

于谦死后,瓦剌为什么不卷土重来?

更新时间: 2021-09-30 08:32:08 点击数:

我估计当时的瓦剌人看到这个问题一定会表示我们确实想卷土重来去明朝抢劫,奈何有饿虎拦路,实在过不去啊!另外你还当我们是当年统一诸部的“天圣大可汗(也先)”时代呢?现在跑慢点脑袋都难保了!

瓦剌其实没有很多人想的强大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一个事儿,土木堡之变中明朝的局域对手确实是瓦剌,但是整体对手其实应该叫蒙古诸部联军。也先是兵分四路进攻明朝,但东路进攻辽东的是名义上的草原共主、黄金家族后裔脱脱不花(鞑靼)和兀良哈部。而西路进攻甘州的是鞑靼部的阿噶多尔济。

中路那两支军队倒都是瓦剌人,但是进攻宣府的阿剌知院也不是也先的嫡系,他相当于是瓦剌部里的独立军阀。也先真正能掌控的军队就是跟他进攻大同一线的那些,说起来数量并不多。

其实这是草原上的惯性,多数有名的什么什么汗其实就是个盟主,不一定哪天就得被人挂掉。只是土木堡那阵子正好也先是盟主,但他的实力其实并不完全来自本身努力,是爷爷马哈木,老爹脱欢两代人跪舔明朝换来的。

明朝草原部族的实力消长规律

在明朝的中前期其实有个挺好玩的规律,大抵以朱棣晚年做个基准线,往前推的话蒙古诸部谁在东边和南边铁定倒霉。那阵子明朝正好处于上升期,军事力量强大,骄兵悍将见树都想踹三脚,挨着这帮大爷基本就是挨虐。

但是朱棣开始对草原玩平衡战术之后这个局面就有了改变,在永乐年间东南方向的部族属于拼点子时期,可能明朝会跟你做生意扶植你,也可能看你不爽暴打一顿。也先的爷爷马哈木就吃足了苦头,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事儿没少摊上。

朱棣死后明朝开始失去扩张的欲望,草原的局势就又开始发生变化,因为明朝不再频繁出塞作战,这时候在东南边的部族就开始有便宜可占。没重大军事威胁的情况下,离明朝越近做生意就越方便,越境抢劫更方便。到了后来草原诸部彼此厮杀,争的就是谁能占住东南方,想来这也挺黑色幽默的。

作死的也先

明白了草原部族实力消长的问题,咱们也就知道瓦剌为什么能够崛起,归根结底他们的实力是来自明朝,明朝大量的物资输出成就了他们。然而土木堡之后也先同学干了一件很败人品的事儿,把所有人都给惹毛了。

首先他把名义上的老大脱脱不花给收拾了,可又没杀死人家,于是黄金家族的老大跑进了兀良哈的地盘,这两家暂时合流了。然后他在景泰四年告诉明朝找到了元朝的传国玉玺,老子要自己当大汗,你们把衣服器具给我准备好。

这下他算彻底捅了马蜂窝,他不明白汉人对于正统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于祖先遗志的尊重程度。那个传国玉玺正是朱元璋拼了老命都没拿到手的东西,引为平生三大恨事之一。你过来抢劫明朝可以叫入贡,你杀了官员明朝可以装不知道,甚至你俘虏了皇帝明朝也可以叫北狩,唯独你拿了那玩意儿不行!

崩裂的瓦剌

面子问题大过天的明朝君臣终于被也先气疯了,回书拒不承认也先的地位,把跟他的一切生意全给停掉。还顺手和也先的副手阿剌知院眉来眼去,准备给瓦剌来一次战略再平衡。

于是也先同学就开始悲剧了,他当上大汗以后突然发现四面皆敌,外面鞑靼、兀良哈和明朝都关系险恶,内部大儿子和副手又虎视眈眈。没等一年过去阿剌知院就开始造反,1455年(也有资料显示是1454年)还派人暗杀也先。

失去了共主的瓦剌瞬间就分崩离析,也先的长子、次子和阿剌知院三方争斗不休,还没等分出胜负的时候那边鞑靼又出兵了。孛来带着新立的黄金家族大汗杀了阿剌知院,又一步步把瓦剌诸部打出了蒙古东部,赶去西北边喝风,曾经强大的瓦剌帝国就这么完茄子了。

总结起来吧,1457年于谦被害时也先最起码都挺尸两年了,瓦剌也被打的接近不了明朝边关。别说他们没实力再卷土重来,就算有实力也得先过鞑靼那关。事实上之后多年袭扰明朝边关的都是鞑靼部,明朝也习惯性的把鞑靼的可汗称为小王子。扯淡完毕。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事咋说呢?瓦剌这就属于火灶上的抹布,那叫个酸甜苦辣咸尝遍了。

所以您要说这事,咱就得把瓦剌的沟沟坎坎捋清楚了,才能弄明白。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瓦剌,这不就是元朝吗?”

哎!这可让你说着了,你说的不对。瓦剌是瓦剌,元朝是元朝,这俩没有相似度的。

怎么说呢?咱把这事往前推。

大明王朝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愣是把堂堂大元朝给打成了撮尔小国的北元,就这还不消停,最后大明开国将领最后一抹流星蓝玉,带着一帮子人把北元的老底也给掀翻了。

那么作为北元的统治者脱古思帖木儿,这就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这顿跑,一家伙就干到了土刺河。

那么在这个地方,这位倒霉的统治者就遇到了他这家族的死敌的后裔也速迭儿。

话说这俩人的名字也够饶的,大家伙也不明白这俩人咋就成了死敌了呢?

就这事,咱还得从蒙古大汗蒙哥说起,话说当年他带着大兵进攻南宋,这南宋没有拿下,到是吃到了一颗石头炮,这一击算是要了命了。

得咧!那么蒙古大汗这位置可就空下来了,那么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俩竞争者,一个是哥哥忽必烈,另一个是弟弟阿里布格。

这俩人打生打死的,阿里布格战败,这就被囚禁到死了。

那么这北元逃跑的统治者就是忽必烈的后裔,而这也速迭儿就是阿里布格的后裔。

这仇恨都累积了一百多年了,也速迭儿一家伙就弄死了落单的脱古思帖木儿。

打这里起,蒙古大汗的宝座可就落到了阿里布格这系的手里边。

但从这里起出现了一个特别奇怪的事,只要是当了大汗的,这命都不长。

这黄金家族的最后一位继承人在建文四年的时候,死掉了,这汗位最终就落到了大将鬼力赤的手里边。

当然这鬼力赤其实说道根子上,也是黄金家族的后裔,只是他这后裔属于窝阔台时期的旁支,这都过去了多少年,所以黄金家族的血统搁他身上,这水分可就大了。

那么他这人对黄金家族没啥感觉,所以自己个就把元这国号给废了,换成了鞑靼。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愤怒了:“弯弯绕啊!说好的瓦剌呢?这咋就跑出个鞑靼来,玩呢?”

那到不是,您要想解决题主这问题,这鞑靼是个绕不去的坎,这得介绍一下,再说咱得先把这鞑靼和瓦剌分开不是,他们俩就不是一块的。

瓦剌

咱接着聊,那么鞑靼算是继承了整个北元的衣钵吧。但整个大草原不是他说了算,还有一个脑袋比较大的,这就是瓦剌。

瓦剌自称卫拉特,他和蒙古人的关系开头是并列的关系,在《蒙古卫拉特法典》当中就有条款双方都不承认瓦剌是蒙古人。

只是后来,人们把这瓦剌归到了蒙古的行列,这就变成了漠西蒙古。

而题主说的于谦这个时间点上,还没有归呢?所以这是两波不一样的人。

而且这瓦剌开始是接受黄金家族的管辖,现在他坐大了,就不想听了。

最后俺提醒一下,这瓦剌其实就是后来的把清朝政府搅和的天翻地覆的准格尔。

那不用问了,这俩人一定谁也不服谁,这就是大草原上的俩敌人。

其实当时在蒙古草原上还有一股子势力,那就是兀良哈三卫,也就是咱熟悉的朵颜三卫。

这波人其实就相当于大明王朝的雇佣兵,都是投降过来的蒙古人。

而这兀良哈三卫和瓦剌以及鞑靼和都有联系,大明王朝这都知道。

为了省事,大明这就挑拨瓦剌和鞑靼之间的关系,那么鞑靼这头基本上是死仇,这没得解。

而瓦剌这块他瞧不上大明,但他觉得敌人的敌人暂且还能做朋友,所以就接受大明的资助。

所以瓦剌和鞑靼他俩打的热闹,兀良哈三卫和大明只负责蹲在一边看热闹这就成了。当然大明瞅着如果出现一边到的局势,他不介意挥舞着拳头上去踩俩下。

所以大草原上是这么个结构。

当年鞑靼惹毛了朱棣,被朱棣亲征给干趴下了。而瓦剌跳出来蹦跶以为自己可以一家独大,结果朱棣回手就把瓦剌给收拾了,让大草原又恢复到了他俩势均力敌的状态。

那么把这分析完毕,接着说咱的事,大家伙就清晰了。

题主的事

咱说土木堡之变,其实瓦剌那也先捡了个大便宜,是大太监王振,这缺脑壳的瞎指挥下,才捞了这么个胜利。

那么接下来就是北京保卫战。其实从这场战斗,咱也能看出来瓦剌真的没有余力再来一次。

好咱接着说。

北京保卫战的主角,咱就不说了——于谦于大人。将北京九个城门洞分给了八个大将把手,而最后也是最惨烈的德胜门他留给了自己。

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发出了最后一道命令,不胜就去死,就将官服脱掉穿上了一身武将的铠甲。

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斗,于谦不仅把几万人的性命关在了城门外边,还把自己送到了战场最前列。

得意洋洋的也先,以为拿下了土木堡之变,干掉了大明三大营精锐,就可以长驱直入北京城,他可真的错了。

他弟弟带着一万先锋部队,撞上的就是三大营中留守北京城神机营的最后一点骨血。

愤怒已经遮挡了他们的眼睛,耻辱需要鲜血才能洗刷,他们只有一个要求——求战。

作为第一波和敌人近距离拼杀的神机营上场了,大明的神机营真的不堪一击吗?

随着神机营的火枪响起,一万瓦剌大军就躺在了神机营的枪口之下。

也先的弟弟也为他的傲慢付出了代价。

等待胜利的也先没有等来胜利的消息,等来了一万先锋几乎全歼,弟弟战死的消息。

也先没有去于谦的德胜门,他去了安定门,这里被于谦安插了一位,决心用死来洗刷自己苟且偷生罪名的石亨。

因为就在之前的河阳之战中,石亨和也先对战中都输掉了裤子,所有人都死了,只有他自己单人独马的跑了回来。

于谦的命令很简单,要么去死,要么洗刷自己的耻辱。

石亨在大明骑兵压根就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居然放弃了防守,首先发起了进攻。

“也先!爷爷来了!”

这也是于谦为嘛将最难守的两个门,德胜门和安定门一个留给了自己,一个留给了石亨。

“麻蛋!领导都出去了!小兵还等什么!混蛋的城门早关了!”

在也先眼里,开头这就是一帮子二流,或者是三流军队,结果到了眼跟前,这都是一般狼崽子。

也先跑了。

好吧安定门别想了,一帮狼崽子。

也先又挑了西直门。

好吧守这门的哥们叫孙镗。咋说呢孙镗这哥们有点倒霉,毕竟大家伙都认为也先的主攻方向是德胜门和安定门,所以这俩块的人员派给多一点。

那么到他这西直门这块,这人就少了点。

结果也先拿不下那俩门,就转到他这里了。

这家伙拼杀的,孙镗快顶不住了。他到是想逃,正对面是也先,屁股后头是已经关上的城门。

“放我入城!”好吧这四个字成了孙镗一身的污点,他用了十二年的时间才把这污点个洗刷掉。

当然回答他的是守城官:“放你进来,俺也是要掉脑袋的,你最好再坚持坚持,把敌人打退了,俺在城楼上帮你射箭!”

得!能够进城的要么是躺地上的尸体,要么是戴着红花的胜利者,挑一个吧!

“去死吧!也先!”孙镗挥舞着大片刀又冲向了也先,最后撑到了石亨救场。

得嘞!也先的瓦剌大军在北京这块算是撞墙上了。

好吧,毫无悬念,也先的瓦剌大军失败了。也先的打算确实是想回头再找大明的麻烦,毕竟咱都知道您要是让一个人主动承认失败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最少让他撞南墙撞个十次八次的才行。

但也行碰到了一个问题。

啥问题呢?也先虽然是瓦剌的实际统治者,但他只是个太师,而瓦剌真正的领头羊是脱脱不花,当然是傀儡。

那么这里还有个三把手。

也先失败之后,最高兴的就是这脱脱不花和这三把手,本来答应在关外接应他的,结果他出关之后,这俩家伙带着大兵早跑了。

而损兵折将的也先,那怒火把脑子都快考熟了。随后大明就收到了脱脱不花的求和。好吧瓦剌有内讧了。

要知道平息一场内讧可不是一两天的事。等到也先将脱脱不花弄死,这都过去一段时间了。

而且您要知道,蹲在大草原上的鞑靼他也不消停。

两线作战历来就是兵家大忌。咋说呢后来的也先确实弄出了个强大的瓦剌帝国。但咱都清楚这高原上的强大,必须有经济支持。

而他这经济必须依附于中原地区,或者对中原地区进行掠夺。

那么大明王朝有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呢?您自己想,北京保卫战都能打下来,当然进攻不用想了,自保还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大明王朝就掐断了也先的命脉——经济。

后来也先到是想通过和亲来缓解双方的敌对关系。大明的回答很直接,俺家的闺女是多,但从来不是用来和亲的,要么打,要么不打,你自己选一个。

所以瓦剌在也先死后,很快也就进入了衰退期,分成了四个部落。您就说吧,他都分了,咋打?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其他网友观点

瓦剌当时分裂了。

明朝人把漠北草原民族分为鞑靼和瓦剌。

之所以这么区分,是有道理的——因为鞑靼人和瓦剌人,不是一类人。

具体有什么区别?

简单的说,鞑靼即蒙古,是当年最早跟随成吉思汗打天下时的“草原百姓”。是蒙古部落的核心。鞑靼各部落的首领,基本上都有一些黄金家族的血统。

瓦剌虽然也是草原民族,但他们是当年被蒙古人征服的阿尔泰、唐努乌梁海等地的西伯利亚原始森林里的“林木百姓”。瓦剌各部首领自然也没什么黄金家族血统。(后来加入瓦剌的“和硕特”部除外)

蒙元时期,由于血统出身与政治地位不如正根的蒙古人,这使得瓦剌人长期处于被蒙古人统治的地位。

不过元末明初,随着蒙古人在中原统治根基的崩塌,元室逃往漠北。再加上明太祖、明成祖持续不断的打击,让鞑靼分崩离析,这给了瓦剌崛起的机会。

于是到了明宣宗在位后期,一直躲在草原西北部,没受什么损失的瓦剌人趁机翻身农奴把歌唱,挤压鞑靼部,成为了漠北草原的新霸主。

前面说了,鞑靼人才是拥有黄金家族血统的正根蒙古人,瓦剌人不是。而现在瓦剌人居然下克上,反统治了鞑靼人,并且吞并了鞑靼的瓦剌大汗脱欢还想当蒙古大汗,有鸠占鹊巢的意思。所以实际上,被瓦剌统一的漠北草原各部并不团结,鞑靼人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反叛,摆脱瓦剌的控制。

瓦剌大汗脱欢估计也是看到了鞑靼人的不服之心,所以一直到死,他都没敢篡位,只是扶持了一个有黄金家族血统的脱脱不花为傀儡,并以太师身份遥控统治。

脱欢死后,他儿子也先继位,将瓦剌的势力推向顶峰。全盛之时,瓦剌西起中亚,东到朝鲜半岛,大漠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

不过纵然也先的军功再大,他也没敢篡位。

看到这里,稍微了解点中国历史进程的朋友应该能看出点门道了——一个权臣长时间不敢篡位,不敢打出自己的正统旗号,下面一票人对权臣的统治还极其不满,权臣的遥控统治能长久维持吗?

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土木堡之变和北京保卫战后,也就是也先的扩张受挫后,鞑靼人很快就对瓦剌的统治起了异心。尤其是脱欢、也先父子扶持的傀儡大汗脱脱不花在北京保卫战后,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反抗也先。

公元1451年,也就是也先放明英宗朱祁镇回明朝的第二年,脱脱不花瞒着也先,偷偷向女真人的地盘扩张,惹恼了也先。而也先也因为干涉脱脱不花的婚事,想当脱脱不花的“舅上皇”,激怒了脱脱不花。于是脱脱不花与也先的矛盾彻底激化,双方大打一场。

这场战争,最终以脱脱不花战败而告终。

干趴了脱脱不花后,也先觉得反正已经彻底翻脸了,没必要再装模做样的再立傀儡。于是他就干脆自立为汗,当了草原上的大汗。

前面反复强调过了,瓦剌人身上没有黄金家族血统,即便是瓦剌大汗也不例外。所以也先擅自称汗后,草原立刻大乱。

面对大乱的局面,也先也知道自己是靠篡位上台,因此他做贼心虚,对于黄金家族进行大肆屠戮。结果这导致了鞑靼部落的极大不满,脱欢时期勉强整合起来的鞑靼–瓦剌联盟因此矛盾尖锐,各地反叛声浪更大了。

当然,也先不是吃素长大的善人,他连大汗都敢杀,他都敢自己当大汗,所以面对这些此起彼伏的反叛,也先的应对策略就是四个字,赶尽杀绝。

不过也先运气很背,公元1454年,他在镇压鞑靼首领阿剌知院反叛期间,莫名其妙的被杀了(死因说法很多,也说被刺杀的,也有说是被鞑靼人在战场上干掉的)。而他死后不久,草原由于没有大汗了,瞬间四分五裂。又回到了遍地草头王的时代。

也先死后约三年,明朝发生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任用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杀害忠良,害死了于谦,导致明朝内部祸事不止。不过此时草原民族的内战也没结束,各部落之间相互杀,没人能像脱欢和也先那样整合草原对明朝发动大规模侵略。

所以,所谓的“集中力量,卷土重来”,也就不存在了。

虽然后来也先的儿子阿失帖木儿凭借武力又打服了鞑靼,但这种打服只是暂时的。他死后不久,鞑靼人又反叛了。而这一次反叛也彻底逆转了瓦剌和鞑靼的附属关系。

鞑靼人在达延汗的率领下,强势崛起,成为明朝新的威胁。瓦剌人则西迁,被鞑靼人挤出了内蒙古,最终完全被挤出漠北,只得在中亚地区讨生活。

其他网友观点

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还是风华正茂、好大喜功的毛头小伙子!既无纵横驰骋于沙场的经历,又没丰富的运筹帷幄的经验!在御驾亲征后又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滥冒边功的阉人王振!最终导致了明军的失败!这不能说明瓦剌很厉害!

尽管明朝灭掉了元朝,把蒙古人赶出中原之后,蒙古人在北方依然有相当强大的实力!但朱元璋、朱棣、朱瞻基都对蒙元残余势力有过沉重的打击!而蒙古内部也闹分裂,所以一直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对明朝也形成不了很严重的威胁。

而蒙古瓦剌部落在明英宗时期崛起了!也先自认为形成了威胁明朝的实力之后,就开始屡屡犯边!但毕竟明朝已刚刚经历了仁宣之治,军事实力也不差!

如果明朝能积极备战,排除宦官于扰,并把指挥权交给能征惯战的军方人物!那么,根本不会有土木堡惨剧的发生!甚至鹿死谁手都是个问号!

但是,也先恰巧碰到了这个二百五朱祁镇,检了大漏!

明朝立了新的皇帝朱祁珏后,严阵以待之后,于1449年,在兵部尚书于谦的领导下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瓦剌军大败,认识了大明的实力!所以,后来放回了朱祁镇!

而瓦剌自此也一直走下坡路,使瓦剌崛起的的大人物也先已很快于1455年去世!瓦剌内陷入了内乱之中,再也无暇南顾!而于谦死于1457年!比也先晚死两年!这个时,瓦剌自顾草原危机于不暇,也不敢南顾了!

其他网友观点

首先,当时的瓦剌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元朝溃退之后,在蒙古高原后建立了北元。如果他们励精图治,还是有可能打回关内的。可是,他们内部不团结,公元1402年,北元分裂成鞑靼和瓦剌两个部落。蒙古内部开始陷入了连绵不断的内讧之中。

蒙古族崛起的时候,先有成吉思汗,后又有忽必烈带领他们南征北战。但是,在明朝灭亡时,蒙古族内部已经是一盘散沙,各个部落经常发生战争,自己人不服自己人,这样一来,肯定不能一致对外。

其次,历史不给他们机会。明朝灭亡时,满族已经开始崛起了,而且满族进步神速,军事力量大大的增加,对外扩张的野心,咄咄逼人,满族时刻想要消灭瓦剌等蒙古部落。和满族相比,当时的瓦剌就像年迈的老人,根本就没有进取的精神。

公元1604年,林丹汗继承汗位。科尔沁部、扎鲁特部归附了满族建立的后金。土默特、喀喇沁、兀良哈等部也投奔了后金。蒙古族四分五裂已经成为定局。

其实,瓦剌不是没有梦想,但在当时的形势下,瓦剌的大势已去,他们根本无法重现祖上的荣耀。公元1635年,林丹汗的妻子和儿子归降后金,交出大汗印信,整个漠南蒙古完全纳入了后金的版图。蒙古族在自己的老家也说了不算了,再次入主中原没了前进基地,而且受制于人。

土木堡战争结束之后后,于谦在战后的国家建设上也有着卓越的贡献,使国家得以没有因战争的重创而导致内乱,于谦一生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但因朱祁镇的夺门之变成功,帮助其夺门之变的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也受到了朱祁镇的信任和封赏,于谦的历史使命也落下了帷幕。后受到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的重重陷害,于谦被朱祁镇处死。

于谦死后不久,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的明争暗斗也开始了,开始的很快,结束的也很快,稳定的朝廷也因为这三人弄得乌烟瘴气,明英宗朱祁镇后悔了,后悔当初轻信佞臣所言,杀害忠良,但他终归是皇帝,就算犯错了也不能承认,他的儿子明宪宗即位后恢复了于谦的官职,赐祭。于谦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就如同他写的那首著名的《石灰吟》,明朝因为于谦的存在没有国破家亡,使朱氏江山得以延续下去,没有成为如同南宋那样,只可惜后因奸臣陷害,而丢掉性命,如果于谦没有那么早的离去,明朝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历史结局。

其他网友观点

"土木堡之变"只能说是瓦剌人中了一次头彩,若不是由毫不懂兵的朱祁镇领军加上大太监王振“闹着玩”式的指挥,根本没有后面的兵败,而且所谓的瓦剌攻到背景,则是也先拿着朱祁镇威胁明军打开城门的。

虽说“土木堡之变”大明精锐尽失,但其底蕴还在,此时的大明还处于“仁宣之治”的影响之下,加之此时距离太宗皇帝朱棣第五次北征也仅仅过去二十五年。此役虽有损失,但远达不到一蹶不起的地步,且随后于谦领着明军在北京城下大破瓦剌大军就能看得出来。而且,北京保卫战中还只是留守北京的老弱残兵打下来的,因为当时勤王的军队还没来多少,大部分还在路上,等他们到的时候瓦剌人都被打跑了。

实际上,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注定大明的胜利,只是历史的记载在表达上有些夸张了,毕竟有着宋朝“靖康之耻”在前头,此次大破瓦剌无不令汉人感觉欣慰。

也就是说,就算没有于谦,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依旧可以抵御瓦剌的入侵,只是准备时间上的问题而已,而于谦快速的立朱祁钰为帝,将这个时间提前了。

此外,于谦死后,就算瓦剌人想在入侵也是无能为力了,他们的内部早就乱成一锅粥,别说入侵了,南下“打打谷草”都是问题。

而且,瓦剌太师也先在景泰六年,被人暗杀,随后瓦剌进入了内讧,自我消耗,彼时的于谦还活得好好的,自己内部都出现问题了,更别说所谓的“卷土重来”什么的,南下打个谷草都做不到。

最重要的是“土木堡之变”后,明朝针对边境一带,重新布以重兵防守,而土木堡之变后的瓦剌其实已经元气大伤,根本无力与明朝对抗,不然也不可能将朱祁镇放回大明,以图利用朱祁镇对大明的内部起到搅乱的作用,让自己得以休养生息,只是没料到也先被反对势力所暗杀,随后整个瓦剌处于内讧,逐步变弱,于谦死时,他们根本无力与大明抗衡。

其他网友观点

因为瓦剌已经哇凉哇凉啦!

一部《大明风华》,唤起多少明朝旧事,后人在怀想明朝强势立国的雄壮以及永乐仁宣的四海升平时,也无法回避明朝在盛世之时遭遇的巨大挫折,这就是1449年土木堡之变。

作为明朝遭遇的第一个重大挫折,土木堡之变之所以“出名”,除了它距离明朝的仁宣盛世仅仅过了15年,可谓盛世剧变,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将大明北方精锐席卷一空,明朝自立国以来首次京师戒严,大明天子英宗更是沦为敌国俘虏,大明王朝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巨大危险之中。

不过,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就在大明王朝陷入风雨飘摇的危急时刻,兵部尚书于谦挺身而出,大义凛然怒斥南迁主义,力排众议扶持代宗继位,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稳定了军心民心,为明朝京师保卫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明代宗的信任中,于谦呕心沥血整饬军备、舍身忘死排兵布局,终于在北京城下重挫瓦剌太师也先统领的五万蒙古精锐,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辉煌胜利,英宗也在胜利之威下回到大明。

然而,于谦的忠贞为国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就在英宗归明7年以后,夺门之变爆发,英宗成功复辟,代宗在重病中一命呜呼。

而作为代宗的“心腹”,于谦在英宗复辟后遭到了英宗集团的疯狂报复,最终落得了斩决的悲惨下场。

作为大明帝国的柱石,于谦可谓真正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他的含冤落幕,使大明帝国失去了一位顶天立地的治世能臣,是大明帝国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那么,于谦被冤杀后,为何在北京城下折戟的瓦剌没有卷土重来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大明国威尚在

土木堡之变不仅仅使大明一战失去了20多万大明精锐,北方军事力量被席卷一空,更使得明朝武将集团尽数被戮,从此文官集团独掌朝纲,明朝陷入了重文轻武的不归路,可谓真正的元气大伤。

但即便如此,明朝实力也依旧强大,特别是对于瓦剌而言。

土木堡之变的爆发,直接原因在于明英宗的无知和太监王振的无能,作为农耕帝国,明朝在体量上要远超瓦剌,游牧政权瓦剌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也先的出色指挥,骑兵相比于步兵的优势也是重要因素。

所以,土木堡的惨败,本质上是一次偶然,而惨败带来的巨大损失,虽然使得明朝北方门户洞开,但却并不意味着瓦剌能够趁虚而入甚至完全消灭明朝恢复大元荣光。

北京保卫战的辉煌胜利,意味着即便二线部队也能够在巨大的灾变中哀兵必胜。这种情况的出现,纵然有于谦力挽狂澜的因素,但本质上还是因为此时的明朝距离1368年建国只有81年时间,在我国“王朝难寿300年”的历史规律中,这意味着明朝总体上正处于上升期,阶级的腐化尚未达到不可控的地步。也就是说,此时的大明帝国正处于壮年时期,土木堡之变的一记重拳也许让它血流不止,但远达不到一命呜呼的地步。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瓦剌不识时务地卷土重来,即便明朝守不住北京,南迁的明朝也能够通过巨大的体量彻底拖垮瓦剌,这对于瓦剌而言是真正的得不偿失,所以敲诈点小钱钱才是正道。

2、瓦剌昙花一现

作为游牧民族集团,瓦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疾风骤雨般的,这意味着瓦剌很容易东山再起,但也极其容易一蹶不振。

换句话说,瓦剌是承受不起失败的,因为一旦失败,先前的积累就会化为乌有,一切都会回到原点。

正是这样的特点,所以瓦剌的每次军事行动才倾巢而出,而且寻求速战速决。因为本质上实力的不足,瓦剌的来去如风更有纳粹德国闪电战的某些特征。

但高墙深沟的北京城岂是区区数万骑兵能够冲垮的?而只要一次这样的失败,瓦剌的所谓自信心就会瞬间荡然无存。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而且更尴尬的是,瓦剌的首领也先是“太师”而不是“大汗”,相当于总经理,不是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这意味着也先更需要依仗军事上的胜利确立所谓的权威,而一旦失败,除了兵败如山倒,更会使也先的地位摇摇欲坠。

北京保卫战结束后,瓦剌元气大伤,最高领导人孛儿只斤·脱脱不花向明朝称臣。随后鞑靼部再度兴起,瓦剌被迫向西域迁徙,退出蒙古高原,后称雄西域,也就是后来的漠西蒙古。

瓦剌西迁后,明朝再度和鞑靼对峙,并持续到1571年俺答封贡。所以,瓦剌在蒙古高原的迅速衰落,已经没有了卷土重来的可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其他网友观点

多谢邀请试回答本问题:愚以为不是于谦让蒙古诸部卷土无法重来,而是明蒙力量对比再次出现了平衡局面,没有再给蒙古诸部卷土重来的机会。

如果说大明王朝建立后,明蒙力量对比呈现出了明强蒙弱之势,那么在“土木堡之役”发生后,暂时又出现了蒙古力量短暂振作的情形。

由于明英宗的轻敌以及王振的胡乱指挥,导致了明军精锐在“土木堡之役”中折损殆尽,致使明王朝在北方的实力,出现了暂时的削弱。于是便给了瓦刺首领也先,试图重夺大都的野心,以及得以一逞的机会!

然而毕竟还是明王朝的体量大,并且还占据着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的优势,而这是足以碾压僻居草原荒漠的蒙古诸部的!因而若从真实力量对比的角度上分析,瓦刺军可以战胜明军于一时,但却因其实力有限而无法持续下去!

明白了这一点,便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瓦刺军取得的“土木堡之战”的胜利,只不过是战术上的胜利而已,绝不是足以完全颠覆明蒙双方实力对比的战略性大胜!

因此才会出现当也先在北京城下,硑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之后,瓦刺再也没有了大举南下入侵明王朝的实力与机会!

所以尽管于谦是击破瓦刺侵略军的英雄,但是决定着蒙古诸部不敢再行南侵的,却并不是大英雄于谦,而是当时的明蒙双方力量对比,有利明而不利于蒙啊!

其他网友观点

谢邀~~~

“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它不仅使得明朝中央禁军全军覆没,甚至明英宗朱祁镇都沦为俘虏。万幸的是于谦的出现,他力挽狂澜,抽调山东各地军队入京,通州粮草入京,让明代宗朱祁钰继位,这才保住了大明。

许多人都有疑问,为何在明英宗复辟杀了于谦之后,瓦剌为何不卷土重来?笔者认为用卷土重来这个词语并不合适,要知道大明国力远远胜于瓦剌,而“土木堡之变”其实有着很大的偶然性,甚至可以说是意外。瓦剌不卷土重来,说白了就是实力不允许!

首先也先之前大败明军,其实并非瓦剌实力强大,而是由于明军在乱臣王振指挥下自乱阵脚。要知道当时明朝国力正处于巅峰时期,明军历经靖难之役和五次北伐的锻炼,战力强盛的很。也就是说正面作战的话,瓦剌远非明军对手。

其次明英宗复辟之后,瓦剌也发生了内乱。先是也先杀死可汗自立为汗,同时激起了黄金家族及其拥护部落的反感,于是也先向明朝称臣换取支持,结果明朝不承认。而后也先重臣阿剌知因求取太师之位而被拒绝,又因他与也先有杀子之仇,怀恨之下阿剌知发动叛乱杀死也先。

再者也先死后,其子阿马桑赤继位,但瓦剌已经实力大损。而在瓦剌衰败的同时,黄金家族后裔却在重新整合,并趁着瓦剌内乱之际趁机向西进攻,将瓦剌赶出了蒙古草原中部,最终衰败的瓦剌分裂为四部。

所谓此消彼长,瓦剌的分裂,明朝的强盛,使得双方差距进一步的增大,再次卷土重来那是有心无力了。

其他网友观点

于谦死后的大明已不是当初的大明,瓦刺已非当初的瓦刺,四分五裂的瓦刺已经没有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势力,更何况瓦刺的实际掌权者也先比于谦死的还早!

明朝的实力增长让瓦刺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南下。

英宗复辟后,当即捉拿拥立代宗朱祁钰为帝的兵部尚书于谦和吏部尚书王文。都御史萧惟祯建议英宗皇帝以谋逆罪将于、王二人处死,英宗念及于谦在抵御瓦刺和北京保卫战中曾立下战功,不忍心杀死。而夺门功臣徐有贞却怂恿英宗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最终于谦被杀弃尸街头,并被抄家,家人充军发配边疆。

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是年,有贞为亨所中,戍金齿。又数年,亨亦下狱死,吉祥谋反族诛,谦事白。——《明史·卷一百七十 列传五十八》

于谦死后,英宗重用李贤、王翱等人,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政治上得到了一定的安稳,在李贤等人的大力倡导下,英宗经过一系列改革,废除了一切征敛,民力得以复苏。并停止一切内外采买,淘汰军队里的老弱病残,以节省国库开支,大明国力日渐强盛,军事实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瓦刺顾忌大明实力的增长不敢轻易来犯,也明白吃过一次亏的英宗自然有所防范,轻易南下胜算无几。

也先死后,瓦刺四分五裂,再无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势力

也先是纯正的瓦刺人,大汗脱脱不花虽是也先的姐夫,但他本人却是鞑靼人,是纯正的成吉思汗嫡系宗室,二人向来不睦。脱脱不花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大汗,并无实际权力,太师也先才是真正的掌权者。也先觊觎汗位已久,一直找不到机会,因为脱脱不花拒绝拒绝立也先姐姐的儿子为太子,双方发生了矛盾。也先怀疑脱脱不花大汗和明朝串通,想要谋杀自己,所以领兵攻打脱脱不花。

脱脱不花死后,也先在大明景泰四年(1453年)自称“天圣大可汗”,以次子阿失帖木儿为太师,但也引起国内一些势力的不满和反抗。两年后,因为没有得到太师之位的阿剌知院率3万兵马攻打也先,也先被暗杀身亡。不久鞑靼部的孛来又杀了阿剌知院,并将也先的母亲和妻子掳走,以及也先的玉玺。没有了也先的瓦剌日渐衰落,渐渐分为两部,一部是其长子博罗纳哈勒统领的杜尔伯特部,另一部是次子阿失帖木儿统领的准噶尔部。

阿剌知院仅仅用3万兵马就打败了也先,由此可见,瓦刺真正的势力其实一般,土木堡之变只不过是也先中了一注头等奖而已。也先死后,瓦刺内部纷争不断、四分五裂,而此时的明朝国力日渐强盛,所以瓦刺不会再卷土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