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千年教育知识服务平台  
  • 登录|
  • 注册
  • [退出]
网站数据统计:今日0套 共更新21251套课程

朱棣文武双全能力出众,朱元璋为什么不让他做太子?

更新时间: 2021-09-06 13:16:16 点击数:

朱棣不是朱元璋的长子,也从未被肯定为皇位继承人。但是他生来“龙颜天表,风姿日耳”,每只眼睛两个眼珠子(重瞳)。相面先生说他将来一定是个“太平天子”。

朱元璋太子的过程。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比朱棣年长五岁,洪武元年(1368年)正式立为皇太子。为了让他能把大明江山统治下去,给他请了最有学问的老师,朱元璋自己也常常教育他。一次到农村,朱元璋对他说:“农夫一年四季不得休息,让你知道衣食住行,必念农夫劳苦,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但是,朱元璋逐渐对他有些失望,想改换继承人,皇后不同意,却让朱标知道了。朱标找大将军蓝玉商量对策。蓝玉早与朱棣有矛盾,便乘机挑拨说:“你看皇上平时爱谁?”朱标说:“四弟在国,深得众心,皇上的意思不是很明白吗?”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元璋又想立燕王为继承人。有一位以直言著称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不同意,说:“置秦、晋二王于何地?无子可以立孙嘛!”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是朱棣之兄。朱元璋听了刘三吾的话,没有废长立幼,而是立了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子。

朱元璋为什么不让朱棣做太子?

一、中国自古以来都有一个传长不传幼的传统思想。

并且这种思想在封建帝王家会体现的更加明显,而恰巧朱棣又是朱元璋最小的儿子,所以无论怎么排,他都没有继承皇位的机会,他只能够一辈子当他的燕王,但是人都是有私心的,如果能在争的情况下争到这个位置,为何不赌一把呢?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靖难之役。

二、在朱元璋的心目当中,从来就没有把朱棣当为继承人来培养的想法。

甚至可以说从一开始就不重视他,否则的话也不会把朱棣派去鸟不拉屎的北方去镇守燕郊,而这个时候朱元璋最中意的接班人是他的大儿子朱标,然后朱元璋便早早的把所有的权力都交到了朱标的手上,当然朱标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在他的管理之下,整个大明朝在稳步地向前发展,所以这个时候的朱棣就更没有机会了。

三、和朱棣的性格有关系。

可以说在朱元璋的这么多儿子当中,朱棣的性格跟朱元璋是最相似的那一个,而这种弑杀的性格,在朱元璋看来非常不适合当未来的君王,毕竟朱元璋已经杀了太多的人了,他不希望他的接班人也跟他一样,所以朱元璋希望找一位仁义的人来接替他,而朱棣显然不在这个行列。除此之外也跟朱棣背后的势力有关系,众所周知朱棣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女婿,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朱棣的利益跟徐达的利益是绑在一起的,试想一下如果朱元璋把朱棣定为太子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徐达的地位较之前会有着很大的提高,但这种情况明显的违反了朱元璋的初衷,否则的话朱元璋不可能杀死那么多的功臣。

结语

朱棣以武力夺取了政权,却遭到忠于建文帝的文武官员的反对。如方孝孺,朱棣想继续用他,让他写即位诏书,方孝孺却认为朱棣当皇帝是不正当的,把纸笔扔到地上,宁死不写。强迫他写,就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字。朱梂大怒,命令杀死示众。方孝孺临死作绝命词:“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受牵连而死者八百余人。与此相反,为朱棣出谋划策及冲锋陷阵的人,都被委以重任。这次变化,差不多相当于改朝换代。但朱棣统治时期的政绩还是突出的。

其他网友观点

朱元璋一生育子二十六人,排在前五位的有:朱标、朱樉,朱棡,朱棣,朱橚。除朱棣(是朱元璋妃子所生)以外均为马皇后所生。

那么朱元璋明明知道朱棣是个全才,为什么不立他为太子呢?我想有如下原因,来回答你的问题。

一,历朝历代在选太子的问题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从周朝开始立太子的顺序是立嫡、立长、立贤, 有嫡立嫡,五嫡立长。

也就是说先考虑正宫皇后娘娘所生的儿子,如儿子不在了,可以选用儿子的儿子。剩下的如西宫娘娘和妃子所生的儿子,即使年龄多大,才华多么出众,都不在考虑范围。

例如三国时期的袁术,就认为袁绍年纪再大,能力在自己之上,奈何!他是妾生的。

封建世袭制,嫡长子制一直延续到了明朝,朱元璋也按照祖制,立了朱标为太子,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朱标死后还有他的儿子朱允文,这样一来朱棣只能靠边站了。

二,朱标与朱棣对比,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朱标具备文臣所有的优势,颇具政治头脑,这与他的两位老师悉心教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军师刘伯温,一个是文武双全的蓝玉。

朱标确实受益很深,儒家思想让他有了长着之风,处处体现他的仁爱之心。道家理念使他懂得了以柔克刚,用于政治、军事等策略。在朱元璋来看,朱标是以文功超长,可以胜任接班人。

朱棣在朱元璋的法眼里又是如何呢?我想有如下几点:

从七岁开始,朱棣就接受了军事训练,在朱元璋的教子方法中,认为孩子不应活在温室里,应该让他们从小就接受刻苦的锻炼,提出了一句教子良方“宜劳习。”让他们和士兵一样,到演武场演习武艺。

朱元璋对朱棣的文化教育也没松懈,让他受到鴻学大儒的倾心传教,逐渐成为文武双全的人物。

1370年被封燕王开始,朱棣从此开挂了人生,率领大明军兵平定了北方元人的袭扰,为稳定明朝北方的局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朱元璋其实很喜欢朱棣,原因是朱棣的性格与自己极其相似,杀伐攻略果断刚毅,做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朱棣的才华朱元璋是心知肚明的,将来肯定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如果让朱棣做太子,有违章规恐怕文武大臣们不服,弄不好会引起宫廷动乱。

在满朝文武大臣眼里,不论是朱标还是朱允炆都是正统衣钵,他们为人处世谦逊和蔼,具有君子风度,他们都欢迎朱允炆接班。

至于朱棣,群臣们都敬而远之,因为此人功高自傲刚愎自闭,很难与之进行沟通,一个朱元璋让大臣们战战兢兢,如果再来个朱棣,以后的日子真的不好过啊!

最主要的问题是,朱元璋担心在他死后,如让朱棣接了班会不会像玄武门之变一样,杀尽朱家的子孙后代,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朱元璋在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还不放心燕王朱棣,想召他入京,要朱棣陪他一起走完人生之路。朱棣此时就在南京城外,面对父亲的宣召,置若罔闻。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四子朱棣多么的忌惮恐惧,可惜朱元璋没有完成他的遗愿,要不然就没有了后来的靖难之役,和永乐盛世。

小结:朱元璋之所以不立朱棣为太子,一是因皇家世袭制所限制,二是朱棣太为优秀,引人注目,给人一种畏惧感,三是朱棣性情暴躁,难以掌控,所以朱元璋没有立他为太子。

所以说做人低调一点,大度一点,慈悲一点,还是受用终身的!

我是禅悟净慧,欢迎阅读我的其它文章!!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

唐太宗李世民比之明成祖朱棣如何,同样是文武双全能力出众,为何都当不上太子?朱元璋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继承人伦序上,都轮不到朱棣做太子。

生母争议

(明成祖朱棣生母孝慈高皇后马氏)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马皇后生皇子五人,“长曰标,懿文太子,次曰欆,封秦王,次剛,封晋王,次棣,封燕王,次橚,封周王。”皇女二人分别是宁国公主、安庆公主。此这一说法的,还有《明史.成祖本纪》,载之曰“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作为最权威的官修史书,《明太祖实录》与《明史》都明确一致的记载了朱棣的生母是孝慈高皇后马氏,但到了近代,却有不少历史学者对朱棣的生母产生了置疑,认为朱棣生母并非马皇后,而是另有其人,学者依据明嘉靖年间进士汪宗元所撰《南京太常寺志》、明末何乔远之《闽书》、谈迁之《国榷》、《国史异考》等史料,认为朱棣生母乃碽妃。这种说法在一段时间一度引发了历史学界大讨论。

若朱棣不是嫡出之子,当上太子的机会就大大降低了,但最早对朱棣生母产生质疑的《南京太常寺志》这本书,竟然又出现了“李淑妃生懿文太子、秦晋二王”这一荒唐至极的说法,懿文太子朱标出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而李淑妃当时可能都还没出生,即便已经出生,亦不过九、十岁,远未达到生育的年龄。另外,若碽妃作为朱棣的生母,汪宗元却为何对她的来历一字没提,姓啥名啥,籍贯何处何以不知?因此,笔者以为,朱棣乃孝慈高皇后马氏所出当不存疑。连建文帝朱允炆自己也曾对臣下说“(燕王)此孝康皇帝(朱标)同产弟,朕之叔父也。”

太祖多子

(明初诸王分封,朱棣被封在北平)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也是按照嫡庶区分的,太子朱标就不用说了,像秦王、晋王都是最尊贵的一字王,周王、燕王的地位也很高。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第一次册封诸子为王,一口气封了11个王,年仅十岁的朱棣被封为燕王。并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以元大都故皇宫作为燕王府,可见,朱棣对这个儿子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毕竟镇守的地方距离漠北实在很近,又是元大都,时刻要面对着辽东元朝残余势力的威胁,没有一个能力出众的皇子镇守,朱元璋是不放心的。

不过,太祖朱元璋的儿子实在是太多了,这刚当上皇帝没多久就已经有了十个儿子,后面陆陆续续又生了十六个儿子。这么多儿子,优秀的不在少数,像周王朱橚、宁王朱权,蜀王朱椿都是能文能武,其能力不在朱棣之下。

太祖分封诸子为王,使之出镇地方,以拱卫大明江山。而北方边塞,则是明朝的重中之重,毕竟元顺帝逃遁漠北后,北元残余势力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所以,把秦王朱樉封在陕西西安、晋王朱剛封在山西太原,燕王朱棣封在前元大都(北平),加上后来封在大宁的宁王朱权,封在宣府的谷王朱穗等好几个塞王,形成了明初有序的塞王体系。

朱元璋大封诸子,没有厚此薄彼,而且强制要求诸王年龄到了必须前往封地。其目的在于打消诸王觊觎储位的念想,避免同室操戈,也宣告太子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朱棣虽然是嫡子,但上有三个哥哥,下有二十几个弟弟,实际上他并没有存在什么优势,朱元璋也不可能独独对朱棣这个儿子过分宠爱,估计也从没想过会让朱棣当太子。

太子朱标地位稳固

(懿文太子朱标)

在朱标还没有病逝之前,他的太子之位可以说是稳如泰山,大明王朝上至太祖本人,下至百官群臣,都公认朱标是唯一的储君。

作为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朱标出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当时朱元璋正率军攻打集庆(今南京),两军酣战于城,未分胜负。突然传来长子出生的消息,朱元璋大喜过望,兴奋的在当地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已经志在逐鹿天下的朱元璋,对长子的出生除了兴奋,还抱以了极大的希望,将来一旦王朝建立,朱标自然是最理想的储君人选。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自称吴王,立九岁的朱标为吴王世子,正式确立了朱标储君的地位。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明朝,朱标被立为皇太子。

朱元璋戎马几十年,深知民间疾苦,乱世要用重典,太平需要宽仁。而朱标性格仁慈宽厚,友亲爱弟,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多有犯错,朱标都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因此在诸王中威信很高。而朱元璋给朱标配备的东宫班底中,包括了左丞相李善长、右丞相徐达、中书平章常遇春等一大部分战功赫赫的开国功臣,朱标对这些与父皇一起打江山的叔伯辈们,都以礼相待,恭谨谦让,展现出了他非凡的个人素养。

太子朱标也有其性格上柔弱的一面,所谓“主柔臣欺”,这或是一生杀伐果决的朱元璋最不满意的一点。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动了易储的念头,而是在自己的统治晚年兴起大案,对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大肆屠戮,希望用这种非常极端的手段为太子朱标将来登基亲政扫清障碍,在朱标英年早逝后,面对比朱标更加仁柔的皇太孙朱允炆,朱元璋加紧了屠戮功臣,蓝玉一案,将仅存的少数开国功臣屠戮殆尽。

伦序不当立

(嫡长子继承制)

东汉大史学家班固有言“方之古贤,伦序当立”,“伦序”乃等类有条理,顺序之意。夏商两朝朝实行“兄终弟及,父死子继”交叉存在的继承制度,到了西周起,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至此地位开始超越其他兄弟,成为排序第一的皇位继承人,并为后世各个朝代所普遍接受。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长幼有序”,这是对“伦序”的最好解释。孝慈高皇后马氏有嫡子五人,他们要比其他庶出子更有资格当太子。因此,在太祖二十六个儿子中,身为嫡四子的朱棣,理论上还是有机会被立为太子的。

但是,朱元璋在立储这样的大事上,头脑还是非常清醒的,严守历代统一的皇位继承制度,朱标是嫡长子,又很贤明,百官拥护,无论如何朱元璋都不可能废长立幼;即便要废朱标,从伦序上看,也轮不到朱棣,因为在他前面还有秦王、晋王。

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这是朱棣离太子之位最近的一次,太子的早逝,意味着朱元璋需要重新择选储君,这个时候可供他选择的皇子就多了去了。但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却选择了年轻的皇孙朱允炆为储君,且朱允炆并非朱标嫡子,只是朱标与太子妃常氏唯一的儿子朱雄英早夭,朱允炆才幸运的成为皇太孙。

从朱元璋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起,储位问题尘埃落定,朱元璋所有的儿子,包括燕王朱棣在内,都彻底的失去了成为太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