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千年教育知识服务平台  
  • 登录|
  • 注册
  • [退出]
网站数据统计:今日0套 共更新21322套课程

“于谦墓”为什么会在杭州西湖?

更新时间: 2021-09-06 13:16:15 点击数: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以“谋逆罪”逮捕于谦并将其杀害。于谦死后,都督同知陈逵为其收尸并安葬。天顺三年(1459年),于谦灵柩由他的女婿朱骥迁葬于杭州三台山麓的祖坟中,初建时有7座坟墓,于谦墓居中,墓道两侧建有石翁仲、石兽,墓道上建有牌坊。成化初年,于谦之子于冕为其父上疏伸冤,得到诏复官职。弘治二年(1489年),明孝宗下令在于谦墓旁修建旌功祠,是为于谦祠。

这个不是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

其他网友观点

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落叶归根,于谦是杭州人,逝世之后安葬于西湖,情理中事。

于谦最敬佩文天祥。

于谦,中国明代名臣,出生在浙江杭州,打小就刻苦好学,一直仰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可见其志向远大,少年有壮志,注定人生不凡。

在他八岁之时,穿着红衣服骑着马玩,有人给他出上联:红孩儿,骑黑马游玩。他反应迅速的答了下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小小年纪,文采斐然,气势磅礴,还懂得借“刘邦斩白蛇起义”之事,来表达自己的理想,确实与众不同。

于谦在二十四岁之时,便中了进士,而且口才了得。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反,在位皇帝朱瞻基将他打败之后,命令于谦对朱高煦进行一番教育。于谦口才不凡,抑扬顿挫,刚柔并济,说得朱高煦既痛哭流涕又心惊胆战,既洗心革面又深感皇位不可撼动。

于谦为官清廉

于谦才华不凡,得到宣宗的重用。于谦为官期间,事必躬亲,微服私访,兴修水利,任人唯贤,从不接受贿赂,也不贿赂别人,深得老百姓的拥戴。

也正因为于谦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任人唯贤,他得罪了权倾一时的大奸臣王振。王振设计让人污蔑于谦用人唯亲,导致于谦入狱并且要问斩。后来广大老百姓深受于谦的恩德,还有一些王公贵族,一起联名上书,于谦才免了死罪,但职位也大为下降。

于谦之死

是金子总会发光,于谦与王振相斗被降职之后,明朝遭到瓦刺(明朝人对西部蒙古的称呼)的入侵,因于谦颇有军事才华,再度被诏回朝廷,官拜兵部左侍郎。

公元1449年,面对瓦刺的入侵,奸臣王振怂恿明英宗亲自出征,但是明白时势的于谦、邝埜极力劝谏勿亲自出征,但明英宗为显威武,置二人的劝谏于不顾。于谦无奈之下,只能留下主持兵部的事务,而邝埜跟随明英宗去出征。果然,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

皇上被俘的消息一传到京城,朝野一片哗然,人心惶惶。皇太后情急之下,匆忙让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暂时代替明英宗皇位,并且召集大臣商议守卫京城的事。

面对瓦刺的入侵,有些朝臣建议迁都南京,但于谦极力反对,声言坚决坚守京城,这得到很多朝臣的赞同。

于谦趁朱祁钰暂代皇位,极力上谏要铲除害群之马王振,再加上朝廷中受王振欺压的群臣着实不少,这些群臣矛头皆指向王振,朱祁钰被迫无奈处死了王振。

于谦扫过王振这个大奸臣之后,才华得以施展,为消除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于谦与群臣一同劝朱祁钰赶快登基主持朝政,皇太后深知被俘在土木堡的明英宗一时也无法回到京城,权衡再三,皇太后准许朱祁钰为新皇帝,称号是代宗,年号景泰。于谦升任兵部尚书,负责守卫京城。   

于谦上任之后,迅速采取相关措施,同时调取各地的明军,让他们火速赶到北京参加守卫,又命令工部急速调集粮草物资,赶造衣甲器械,做为准备,一时使得京城的军事能力空前强盛。   

随着京城的军事力量强大,瓦刺想以送回英宗皇帝为诱饵,引诱明朝讲和,但以于谦的智慧与性格,岂会讲和?瓦刺恼羞成怒大举进攻京城,于谦以不凡的军事才华击败了瓦刺,并收回了大量失地。

从那时再过一年,明朝政治安定,政通人和,兵强马壮,瓦刺无法再入侵,觉得明英宗在他们手中已无用处,便卖了个人情,将被俘的明英宗放了回来。

明英宗回到朝廷,发觉皇位也被自己的弟弟占去,一时恼怒,在徐有贞、石亨等人的策划下,在朱祁钰病重之时,发动政变,重登皇位,废除了明代宗。

明英宗初始并不想杀死于谦,因为于谦实在功劳巨大,而且才华不凡,然而明英宗的身边小人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

明英宗便为所谓复辟,所谓师出有名,将于谦杀害于崇文门外。于谦被斩之事,传入朝野,举国哀音,都为其感到冤屈。

当时的都督陈逵是非常钦佩于谦的,于谦被斩之后,收敛了他的尸体葬于京城。再过一年,于谦的养子于康将其归葬于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

其他网友观点

于谦被处斩的时候,已经被奸臣徐有贞定义为“乱臣贼子”,可为什么他的尸骨依旧能够从北京运回老家杭州,还能够光明正大的安葬在西湖附近,难道没有人阻止吗?其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隐情?

得罪小人

在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当中,于谦算得上是一个奇怪的官员,他通过“北京保卫战”保住明朝的半壁江山,对明朝有再造之功,却从来不向明代宗主动索取任何的东西,也不贪污受贿,更没有排除异己,满脑子只有一件事情——为国效力。

像于谦这样的人很容易得罪人,因为他不上道,太过于死板。

与他并肩作战的石亨保举他的儿子为官,结果他非但没有感激石亨,反而怒斥石亨,这对于石亨而言是不可忍受的,我明明保举的是你的儿子,你非当不领情,反而还当众让我出丑,这笔账必须得要记下。

“谦言:“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臣于军功,力杜侥幸,决不敢以子滥功。”亨复大恚。”——《明史·于谦传》

“土木堡之变”之后主张南迁的代表人徐有贞在北京保卫战胜利之后受到了所有人的白眼,政治前途基本上已经宣告终结,但是他却并没有臣服于命运,因为他的工作能力并不弱,所以他去求于谦,希望于谦能够向明代宗推荐一下他。

于谦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他并没有因为徐有贞当初主张南迁就轻视他,亲自找到明代宗推荐他。于谦不轻视他,不代表明代宗不轻视他,明代宗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叫于谦不要提他,提起他就心烦,于谦只能就此作罢。

虽然于谦已经尽力了,但是徐有贞却认为于谦并没有尽力,觉得是于谦从中作梗,才导致他一直得不到重用,因此他将于谦记在了心里,发誓一定要报仇。

此时的于谦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他最后会死在石亨、徐有贞的手中。如果说于谦与他人一样有着打击异己,安插党羽的精神,早就将石亨、徐有贞赶出朝廷了,但是他偏偏太过于本分,并没有这样子做,以至于后来的事情得以发生。

被污诬入狱

景泰八年,明朝发生了赫赫有名的“夺门之变”,被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再次坐上皇位,将原本坐在皇位上的明代宗朱祁钰挤了下来。作为夺门之变主要负责人的石亨、徐有贞一得势,就将矛头指向于谦,污诬于谦建议迎立外藩,将于谦关入监狱。

当时明代宗无子,于谦并没有建议迎立外藩,而是建议立原皇帝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但是石亨、徐有贞为了公报私仇,不顾事实,诬陷于谦。

于谦对于国家的功劳,是个人都知道,朱祁镇虽然一手炮制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导致北京三大营所有的精锐全军覆没,但还是个明白人,他只是答应抓捕于谦入狱,并没有答应杀害于谦。

毕竟如果杀害了于谦这么一个大功臣,再加上之前的土木堡之变,昏君这个名号他是背定了。

石亨仅仅只是一个武将,头脑的灵活程度没有徐有贞的那么高,当他得知朱祁镇不愿杀害于谦的时候,他愣住了,他本以为只要诬陷于谦迎立外藩,于谦就必死无疑,不曾想朱祁镇竟然如此的大度,别人抢他,抢他儿子的皇位,他竟然能够不动于衷。

面对愁眉苦脸的石亨,徐有贞嘴角微微一笑,杀死于谦易如反掌!

徐有贞向朱祁镇传达了一句话,朱祁镇当即决定杀死于谦。这句话就是“不杀于谦,此举无名!”

朱祁镇是在石亨、徐有贞的协助下发动夺门之变,如果不树立一个阴谋团体,那么他所发动的夺门之变就是一起恶劣的政变事件,当时的明代宗是皇帝,而他的身份则是太上皇。

因此他必须要给夺门之变这起恶劣的政变事件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怎么样才能够给这起恶劣的政变事件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呢?很简单,杀掉于谦。

于谦作为明代宗最亲近的臣子,而现如今据他所知于谦打算迎立外藩,谁能够保证明代宗不知道于谦迎立外藩的这个打算呢?只有杀掉于谦,才能够体现出他的正义,将明代宗以及于谦粉饰成阴谋团伙的头子。

此时的朱祁镇并不知道,他被石亨、徐有贞骗了,于谦根本没有迎立外藩的打算,因为迎立外藩所需要用到的信物一直在皇宫当中。

景泰八年正月二十三日,崇文门外熙熙攘攘,因为于谦即将在这里被处斩。当时围观的百姓无一不为于谦喊冤,但是手中无权,又有何用?幸运的是于谦的儿子得以保住性命,虽然是充军。

夺门之变中负责内应的太监曹吉祥部下有一个指挥叫做朵耳,这个朵耳不顾曹吉祥的反对,亲自购买一大堆的酒到于谦的死地哭丧,曹吉祥得知这个消息,亲自到现场殴打他,但是他不改初心,任由曹吉祥怎么样抽打就是不肯动身,直到哭丧完毕才慢慢起身。

都督同知陈逵在明知道于谦是死于当权者之手的情况下,依旧敢壮着胆子将于谦的尸骨收起来安葬在北京的某一个地方。

原本他以为会受到当权者的制裁,但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作为当权者的朱祁镇并没有制裁他,让人感到奇怪的是,石亨、徐有贞也没有制裁他。

不出意外的话,朱祁镇应该是知道于谦尸骨被收起来的消息,毕竟他可是皇帝,手底下的锦衣卫无孔不入,什么都知道,但是由于他知道是自己的错,所以并没有阻止。

而石亨、徐有贞之所以也没有阻止,很大的可能是因为于谦太过于得民心,如果做的太过分,容易激起群愤,到时候一旦被别人识破“迎立外藩”是个谎言,自己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过了一年,当初那个在刑场将于谦尸骨收起安葬于北京某一个地方的陈逵感觉风头已经过去,便决定将于谦的尸骨送到于谦的老家杭州,正所谓魂归故里,落叶归根。

因此,浙江杭州西湖畔的三台山麓出现了一座于谦墓,那里有一首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是于谦这一生当中最真实的写照。

沉冤得雪

朱祁镇经历过被俘虏,被囚禁的生活,其头脑精明程度非常人能比,他先是从宫里人的口中得知迎立外藩的信物并没有动用,后又亲自将于谦当初所要迎立的藩王襄王招进宫,从襄王口中得知,他并没有接收到迎立外藩的任何消息。

不到一年,朱祁镇就已经查清楚所谓的迎立外藩只不过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但是为时已晚,于谦已经死了,人死不可复生,而他是皇帝,绝对不能认错,只能将认错的这个事情交由他的儿子来做。

他的儿子朱见深即位的第一年,就将原本充军的于谦儿子赦免,还恢复于谦生前的一切荣誉。不知道是朱见深感觉自己做的不够,还是怎么的,朱见深的儿子,也就是朱祁镇的孙子,特地为于谦立的一座祠,也因此杭州西湖附近除了一座于谦墓之外,又出现了一座于谦祠。

结语

于谦的一生是值得令人称赞的,他早在永乐年间就已经当官,宦海沉浮几十年,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从来没有贪过一分钱,从来没有借助过手中的权力整过任何一个人,虽然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他依然敢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与国家共同存亡,肩负起拯救国家的重任,最后还做成了,纵观整个封建社会这样的人能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