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千年教育知识服务平台  
  • 登录|
  • 注册
  • [退出]
网站数据统计:今日0套 共更新21230套课程

梁山泊就是现在的东平湖吗?它最大时有多大?

更新时间: 2021-08-30 16:35:35 点击数: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号称方圆八百里,也就是说,以梁山为中心,东西南北都是八百里,这得多大的面积啊?明显是夸张的说法,毕竟整个山东省,东西才1440里长,南北才870多里长了。

而现在的东平湖,总面积也就627平方公里,常年水面面积也才124.3平方公里,如果按照古代的方圆算,撑死也就方圆十几里地,跟《水浒传》里的梁山泊比,大小差得也太远了。

就算历史上记载的的梁山泊,也有方圆几百里,比现在的东平湖也大的多。

所以,现在的东平湖,严格来说不能算梁山泊,只能算是古代的梁山泊遗留下来没有干枯的一汪小水洼而已!

那么历史上的梁山泊,到底有多大?

要说梁山泊,必须先说说梁山的来历。梁山在汉朝以前不叫梁山,而是叫良山,后来,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曾经在这里狩猎,因此改称为梁山。

梁山泊原来也不叫梁山泊,而是叫梁山泺,这个泺,指的是泺水,是古代流经济南的济水的分支,而古代黄河曾经借过古济水的河道,因此,古济水有时候也代指黄河下游。

从这个梁山泺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梁山泊的水源来自哪里,就是古济水。除了济水,梁山泊还有一个大汶河作为水源,大汶河来源于泰山山脉,流经东平和梁山,然后汇入黄河,因此,古代梁山泊和现代的东平湖,都有大汶河注入。

古代梁山泊,如果只有济水和大汶河这两个水源,是不可能方圆几百里的。它还有另外一个水源,就是古代的大野泽,大野泽是古代特别有名的水泽,据说曾经占有小半个山东和河南,后来它萎缩了,主要核心位于山东菏泽的巨野县,蚩尤墓就在这里,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雪健也是巨野人。

因而,梁山泊,北有古济水,东有大汶河,南有大野泽三个水源。可是,即便如此,梁山泊也不太可能弄到方圆几百里那么大啊。

实际上,平常的梁山泊,并不是很大,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湖泊,比如在唐朝以前,它一点也不显眼。后来它之所以突然变得特别大,都是因为黄河。

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建立后晋,在石敬瑭统治的时期,开运初年,黄河决口,把汴梁濮阳菏泽聊城全都给淹了,梁山泊因为这次黄河大决口,突然变大。这场大水,连绵几百里,所以,梁山泊方圆几百里,就是这么来的。

以此也可以知道,当时的梁山泊是横跨河南山东两个大省的。

到了宋朝的宋真宗咸平五年,朝廷才开始重视梁山泊,开凿大水渠将梁山泊的水往外引。濮阳菏泽都是平原。是粮食主产地,朝廷不可能让这场大水一直占着地方。况且,再往东就是大运河。

当然,这次治理梁山泊的效果不怎么样,濮阳菏泽地势都比较低,你要往外引水,怎么可能那么容易?而且黄河还不停地决口。所以,宋神宗年间,朝廷再次下旨治理梁山泊,结果,也没治理好,后来,宋徽宗年间,宋江就占据了梁山,搞了梁山起义。

《水浒传》第十回、第十一回这样描述梁山水泊:“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鹅卵石迭迭如山,苦竹枪森森如雨,深港水汊,芦苇荡荡”。

由此可知,现在的东平湖,不是古代的梁山泊,只是古代梁山泊的一小部分遗留而已。

那么,后来梁山泊的水为什么退了呢?还是因为黄河。

古代的时候,黄河曾经占用过古代济水的水道,多次大决口,形成了梁山泊。到了金朝统治北方的时候,黄河突然又回到了它的故道上去了。既然水源的水变小了,那么,天长日久,梁山泊的水位自然也就下降了,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越来越萎缩,露出了陆地。因此,当时金国还号召老百姓在这里屯田种粮。

其他网友观点

梁山现在还存在,海拔197.9米,很难看出108位好汉聚义时,梁山能有多雄伟、多险峻。东平湖的确是梁山水泊的遗存,现在还有六百多平方公里。那梁山水泊最大的时候能有多大呢?

《水浒传》中关于梁山泊的是这样描述的——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

这个八百里是多大?方也好,圆也好,这八百里是周长。也就是边长大约二百多里的一个方形范围,或者直径小三百里的圆形区域,面积接近一万平方公里,是现在东平湖的15倍,是当今洞庭湖的四倍。

实际上据地质学家考察,梁山地区在上万年前,曾经有一个面积达两万平方公里的大湖,那才是梁山水泊最大的时候,比《水浒传》时期还要大一倍。

梁山水泊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很简单,就是黄河决堤。黄河年平均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一万平方公里的梁山水泊如果平均水深三米,则储水量为三百亿立方米,约为黄河水年径流量的一半。史书记载:北宋时期,黄河及其支流共出现泛溢154次,平均每二到四年就有一次大的决口。仅黄河干流大范围泛滥和改道就有近80次,灾害范围波及现在的黄河下游、淮河流域、河北等很多地区。尤其是北宋末年,宋金交兵,黄河根本无力治理,完全任其自流。梁山周围地势低洼,靠近黄河主水道,梁山水泊不断有黄河水流入,因此,保持了一个浩淼的水面。

梁山水泊的急剧缩小也很容易理解,随着黄河泥水淤积,黄河的河堤修整、治理,没有水源注入,自然就缩小了。

简单说一下宋代黄河为什么总决堤。

自大禹王开始,我国就有治水传统。在东汉初年曾对黄河做过一次非常成功的治理,之后八百年基本平安无事。直至五代及宋、元时期,黄河决堤泛滥又成为常态,一个重要原因是西北地区林木砍伐,生态恶化,导致水土流失特别严重。黄河水达到一碗水半碗沙的程度,致使黄河河床迅速抬升,成为地上悬河。直到清代采用收窄河道、束水冲沙法,河道抬升的问题才有所缓解。

其他网友观点

东平湖只能算是古代梁山泊的部分水域,历史上梁山泊的中心水域应该就是当前梁山县周围,东平湖只是梁山泊的北部水域,而向南水域可达巨野县,东西分别可抵汶上县和郓城县,只不过梁山泊因为后期的黄河淤积原址消失了。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宋朝,虽然内容有虚构成分,但故事发生地“梁山泊”却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最初的梁山泊并非有“八百里”。据资料记载,早在宋朝之前,梁山泊区域就已经存在有大型湖泊,名字叫做巨野泽(大野泽),因地势低洼,发源于济源的古济水以及发源于沂源县的古汶水汇集于此,形成的大型湖泊,为后期梁山泊存才奠定了地理基础。后来黄河因为泥沙含量高,在中下游过了郑州以后经常决口改道,宋朝之前的五代时期,黄河再一次决口,在当前的滑县、浚县附近决口向东泛流,经过甄城县向东直达梁山泊,与梁山泊水域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汪洋泽国,当时的梁山泊甚至都有可能与济宁南部的微山湖等湖泊连在一起,不过仅仅是黄河泛滥区的浅层水,即便没有八百里之巨,也绝对不小。后来黄河又有过几次改道,且各个朝代对黄河河道都用不同的治理,梁山泊便在几次泛滥与干涸间逐渐被淤泥所覆盖,形成了广阔的平原肥沃土地,现如今的东平湖便是梁山泊遗留的水域。黄河的泛滥改道,甚至将梁山泊的源水济水也变得面目全非,济南、济阳、济宁等名字都出自济水的城市,当前来看也已经看不出济水的影子。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其他网友观点

很多朋友都看过关于《水浒传》的影视作品和小说,里面的梁山好汉动不动就说800里水泊梁山,好像那个时候的梁山泊非常大,是个面积广大的巨大湖泊,梁山好汉们在湖岸边安营扎寨占山为王凭险而守,官兵们拿它们也没办法。

《水浒传》描写的是宋朝时候的事情,但是在宋朝之后,梁山泊的名字就很少再出现了,难道是它消失了吗?不是的,现在的东平湖就是宋代梁山泊遗留下来的部分。宋朝之后,梁山泊大部分水域渐渐被黄河泥沙淤平,明朝时候绝大部分水域都已经变为平地了,如今只剩下了东平湖和梁山泊湿地。

东平湖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此地距离梁山也很近,如今仍然是一个面积达627平方公里的大湖,也是山东省境内的第二大湖泊(第一大湖泊是微山湖),据记载东平湖古时称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丰年间才定名称为东平湖,如今常年有水面积124.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蓄水总量3亿立方米。

梁山泊湿地则位于山东省梁山县境内,目前只剩下6.8平方公里左右,已经建成一个湿地公园。

但是在宋朝的时候,梁山泊的面积可要比现在东平湖大多了,据历史资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年,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事件,主要在滑县、郓城县、澶(属于濮阳市)、濮(属于濮阳市)等地多次决口,使得东平湖一带的水域与南边的巨野泽连成了一片,大水直抵梁山脚下,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巨大湖泊,当时大都称之为梁山泊,湖岸方圆得有800里,号称“八百里水泊梁山”。《水浒传》中称“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

那么梁山泊的面积最大时有多大呢?我们常说八百里洞庭,那个时候的梁山泊和洞庭湖的面积是差不多的,如今洞庭湖的面积还有2600平方公里,清朝乾隆年间是洞庭湖的面积还在6000平方公里以上,要比现在大多了,更早的时候,洞庭湖被叫做云梦泽,面积最大时在4万平方公里以上,西周时期面积还有2万平方公里左右,之后就越来越小了。

根据历史记载,从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到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的100多年前,梁山泊成为黄河河道。黄河水从澶州曹村向东汇入梁山泊,之后又自梁山泊分为两派:一从南清河入于淮,一从北清河入于海,黄河水决口漫灌之下,造成的水域面积当然是相当巨大了,有专家估计当时的梁山泊和巨野泽在面积最大的时候是合二为一的,水域包含了如今聊城、菏泽两个地级市辖区的相当大一部分,另外还有濮阳和济宁的小部分,最大时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左右,是如今青海湖的2倍多,面积较小时梁山泊和巨野泽分开,梁山泊的面积也在2000平方公里左右,比现在大了3倍,水面则比现在大了10倍多。

不过这并非历史上此地水域面积最大的时候,地质和水利学家考证认为上万年前梁山泊、巨野泽和南面的微山湖一带的水域都是连在一起的,就是说在如今的山东西部一带有一个巨大的湖泊,从今济宁南端向北直达聊城北面,向西到菏泽西部,其面积在2万平方公里以上,堪比云梦泽了,只是后来由于黄河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这片水域绝大部分都被田为平地,成了广阔坦荡的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其他网友观点

梁山泊比现在的东平湖大多了。

梁山泊,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面积3.5平方公里。据资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关于梁山泊的描述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

据有关资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滔滔的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滚滚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并与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即《水浒传》中所描绘的“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泊。当年梁山好汉正是凭水泊天险“啸聚山林、筑营扎寨、抗暴安良、杀富济贫、替天行道”,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侠义故事,一部《水浒传》名扬天下,水浒英雄举世闻名。800多年过去了,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分洪改道,“八百里梁山泊”泥沙沉积,于是梁山周围湖泊变成了耕地。而且梁山县多年来也有引黄河水再造万亩湖泊,重现昔日“八百里梁山泊”宏伟壮观景象的打算。

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东平湖

其他网友观点

梁山泊就是现在的东平湖吗?它最大时有多大?

严格意义上来说,现在位于山东东平县的东平湖只是梁山泊的遗址而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梁山泊。就像西安的大明宫遗址一样,真正的大明宫只存留在浩瀚的历史书籍里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变化,梁山泊也同他的主人一样,只是给后人存留了一点念想。

古时候的梁山泊必然很大,不然怎么能养活那么多的人马?朝廷数次围剿而不得?

《水浒传》里关于梁山泊是这样描述的-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

方圆八百里是什么概念?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包括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四市,况且是从最西边的宝鸡峡到最东边的潼关,还是夸张的说法,实际只有760里罢了,这只是长度,宽度乃小的可怜,只有60到160里。

所以,水浒里关于梁山泊肯定是夸张了,这个是故事情节的需要。正像李白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但是,那时候的梁山泊应该很大是个事实,不然,数万人马如何安身?

合理的解释就是那个时候,现在的东平湖那个地方地势低洼,河流众多,芦苇丛生,乃至人烟稀少。后来随着地震的发生,那块地势便高了起来,水流走了,变成了良田,现在的东平湖只是剩下的一洼水。这个推断是合理的,因为历史上黄河几次改道,改道可能是因为地理变化了。不闻有一句话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吗?自然界的威力是很大的,不容小觑。

那么梁山泊最大是有多大呢?这个还真不好说,但是肯定不会有方圆八百里大的地方,也可能周长有八百里长,平均边长二百里;或者长达三几百里,宽仅百十里,就是如此了。

其他网友观点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主编的《山东各地概况》明确载明:“东平湖,古为大野泽,又称‘小洞庭’。 宋、金、元时期,始称梁山泊,又称梁山泺、大野陂,后称安山湖。1855年(清咸丰五年),改称东平湖”。

其形成和变迁情况主要如下:

一、大野泽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存在一个巨大的湖泊,叫大野泽。中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尚书·禹贡》把中国划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大野泽就位于徐州。上图为《禹贡九州图》的一部分。从该图可以看出,徐州东至黄海,北抵泰山,西愈巨野,南近江淮。在这块广袤土地的西北部,分布着大野泽、雷泽、夏泽以及尚未标出的众多的大大小小的湖泊。

《尚书·禹贡》对“徐州”的记述是:“海、岱及淮惟徐 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潴,东原厎平”。译成现代文就是:黄海、泰山及淮河之间是徐州。淮河、沂水已经治理,蒙山、羽山一带也可以种庄稼了,流入大野泽的河道已经淤塞,以致大野泽聚集着深水,东原地方也获得治理。由此可知,位于汶水、济水之间的东原(今山东东平县地)就属于古徐州。

大野泽是何时出现的呢?《尚书·禹贡》是记载大禹治水为主的重要地理著作,根据“大野既潴,东原厎平”的记载可以断定:在大禹治水的夏朝以前,即距今4000余年前,大野泽就已经存在了。它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我想自古及今的所有人都不会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或许只有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知道吧。

大野泽是如何出现的呢?地质构造学告诉我们,距今约24亿年,鲁西地区(包括泰山)曾是巨大的沉降带或海漕,造山运动使沉降带上的岩层褶皱隆起为古陆,形成规模巨大的山系。经历长达20亿年风化剥蚀,地势逐渐平缓。距今6亿年前左右,泰山再次沉入大海。大约又经历1亿多年,整个地区再次抬升为陆地。大约又经历4亿多年,即距今约1亿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挤压和俯冲,泰山山体快速抬升。距今约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泰山轮廓基本成型。泰山西南相对低洼的区域,由于黄河携带的泥沙的淤积,逐渐形成了原野(即今天的鲁西南平原)。因这块原野地域辽阔,人们故称之为“大野”,亦称之为“巨野(巨,即大的意思)”。发源于泰莱山区的汶水和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太乙池的济水以及发源于湖南陈留的濮水流经这块广袤的土地,并在今巨野县以北低洼处汇聚成湖泊,这个湖泊被称之为“大野泽”,亦称“巨野泽”。

大野泽位于什么地方呢?郑玄注《周礼o职方》:“大野泽在巨野县”;《史记·夏本纪》集解引郑玄注曰:“大野在山阳巨野北,名巨野泽”;《汉书·地理志》:“山阳郡巨野,大野泽在北”;杜预注《左传》、郭濮注《尔雅》均说大野泽在巨野县东北;《辞海》认定;“故址在今山东巨野县北”。这些说法无疑是正确的。巨野县名称的得来即是明证。

大野泽有多大呢?由于缺乏历史资料,我们很难搞清夏商周以及秦汉时大野泽的具体面积,但我们从史籍中的字里行间,还可以搜寻出关于大野泽的点滴信息,并通过这些零星点滴的信息,管中窥豹。《史记·河渠书》记载:“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今濮阳西南),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盱盱(《前汉书》作“浩浩洋洋”)兮闾(《前汉书》作“虑”)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拂郁兮柏冬日’”这些文字形象地勾勒出这样一个画面:黄河决口后,浩浩荡荡的洪水直冲大野,位于大野的房屋村庄全部被淹没,巨浪如山,灌入巨野泽的水又从巨野泽溢出。依照这些文字的描述,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汉代大野泽浩瀚汹涌一望无际的惊人场景――大野泽的广阔由此而知;晋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伐前燕,“进次金乡时,亢旱,水道不通,乃凿巨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可见,此时的大野泽由于久旱已近干涸――大野泽的狭小由此而知;倏忽五十年,逮至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伐后秦,却从巨野泽引战舰经济水入黄河,沧海桑田――大野泽又大浪滔天,大野泽的面积就是这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水经注·济水》记载:刘宋时,“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这说明巨野泽在刘宋时水势依然很大;及唐,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大野泽 “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以此面积推想,今巨野、嘉祥、梁山、郓城、东平的部分土地都曾作为大野泽的湖底。

二、大野泽演变为梁山泊

五代以后,由于受黄河屡次冲击,大野泽逐渐被淤积,湖底逐渐被抬升,湖面也由南向北逐渐退缩,当年的巨野、郓城、嘉祥及梁山南部,都变成了沃野良田,北部残留水域则成了名闻天下的“梁山泊”。宋咸平三年(1000),河决郓州,州治须昌沉入水底,须昌城西南被称为“小洞庭”的“蓼儿洼”,如同唐时,又与梁山泊连在一起,成了梁山泊的一部分。宋天禧三年(1019),黄河再次在滑州决口,梁山泊面积继续扩大,不但梁山成了泊中之岛,现东平湖以西的群山也成了当年梁山泊中的岛屿。庆历七年(1047)韩琦出知郓州时(州治已移至现州城镇),曾泛舟梁山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巨泽渺无际,斋船度日撑。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遥势如彭。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虻”。熙宁十年(1077)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再度决口,洪水注入梁山泊,湖水面积又进一步扩大。宋代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就有“梁山泊八百里水”之说。据史志和有关资料记载,宋时的梁山泊南到今巨野县城北10公里处,东南到嘉祥梁宝寺一带,东到梁山东北10公里处,北到梁山北35公里的斑鸠店一带,西到黄河以东十里。

黄水的涌入一方面使梁山泊水面面积增大,另一方面也使湖泊遭受严重的淤积。当梁山泊面对黄土平铺而来时,它只有向北退缩。金代,黄河夺淮入海,梁山泊成了无源之水,昔日的“大野”又重见天日。不过,今非昔比,在这块土地上,除了大片滩地涸露成为农田外, 金时的梁山泊湿地大概也是这个样子,梁山泊成了典型的湿地,并被分割成东平、蜀山、南旺、马场、马踏五湖。桀骜不驯的黄水并不专注淮河,高兴北泛时仍灌注梁山泊。

三、梁山泊演变为东平湖

元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又一次光顾梁山泊。黄水携带的大量泥沙使梁山泊迅速淤浅。直到明代后期,黄河才长期稳定由淮入海,梁山泊也因之逐渐干涸,蜀山、南旺、马场、马踏四湖大部被淤积,成为旱时为地,涝时为湖的洼地。清初,梁山泊中已是“村落比密,塍(cheng)畴交错”(见《寿张县志》),湖泊大部被垦为农田,残留水域北移。曾经八百里水面的梁山泊,常年水面仅余200多平方公里,名字也在咸丰年间由“梁山泊”变为“东平湖”。

以上史实表明:梁山泊系大野泽的遗留水域,东平湖系梁山泊的遗留水域(当然也是大野泽的遗留水域)。东平湖是“八百里梁山水泊”唯一的遗留水域,是水浒文化的发源地,凭借这一优势,东平在旅游发展方面,大打水浒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过程中,许多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来不少极其珍贵的意见和建议。

但是,也有人极力否认东平湖是梁山泊的遗留水域。网上不乏类似观点。这些观点,主要来自济宁、梁山的先生们。还有的先生专门撰写文章,指出“清以后这些由梁山泊演变而来的小湖(指南旺湖、蜀山湖、马踏湖、马场湖)泊逐步干涸,历史上的梁山泊便彻底消失了。北宋时期的梁山泺面积最大,可是它的北部边沿只达到了梁山以北不足10公里,与现在的东平湖在区域位置上从不存在交叉。所以说东平湖不是梁山泊,也不是梁山泊的遗存水域,它是1958 年修建的蓄洪水库”。

上述观点是否成立,山东省《省情资料库·黄河库》之“东平湖历史沿革”一章给予了明确的回答。该资料库载:“东平湖位于黄河与汶河下游冲积平原相接的条形洼地上,为古大野泽遗迹,春秋至汉称巨野泽,宋称梁山泊。由于黄河决溢改道,泥沙淤积,大部涸为平陆。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贾鲁治河后,断绝河水的补济,梁山泊逐渐分割为几个较小湖泊,即所谓北五湖--安山、南旺、马踏、马场、蜀山湖。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后,截断汶河入海流路,黄河及汶河来水汇入后扩大了安山湖区面积,逐渐形成了东平湖。据1933年调查,东平湖面积为229平方公里,与现在东平湖老湖区面积基本一致”。资料表明:东平湖为古大野泽遗迹;第二,梁山泊曾分割为安山、南旺、马踏、马场、蜀山湖等五个较小的湖泊;第三,安山湖区扩大形成东平湖。

既然东平湖包含安山湖,安山湖又是梁山泊的一部分,由于存在这种地域上的交叉,认定东平湖为梁山泊的遗留水域有何不当呢?换个角度,安山湖系梁山泊的遗留水域,东平湖的一部分又系安山湖的遗留水域,由于存在这种地域上的交叉,认定东平湖为梁山泊的遗留水域有何不当呢?我们是否有必要把这种交叉关系表述为:“东平湖的一部分系梁山泊遗留水域”呢?这种表述也许在地理学上具有科学的价值,但在人们传统的认知上并不存在丝毫的实际意义。因此,那种“东平湖不是梁山泊,也不是梁山泊的遗存水域”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小结:由大野泽到东平湖,名称虽几经变化,但水还是一脉相承。我国的地质勘查资料(解放后,我国出于对东平湖库区汛的考虑防和近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施工实际需要,对巨野、梁山、戴庙的地质情况和东平湖底沉积情况进行了多次勘探)作出了东平湖由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演化而来的结论。

其他网友观点

放眼望去,现在的水泊梁山只能看见孤立的山峰和零星点缀的人工湖,八百里水泊已经再难寻见存在的踪迹。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东平湖就是以前梁山泊,其实这么说并不严谨,只能水泊算遗址之一,东平湖并不能和以前的水泊划等号。

根据老人们口口相传和梁山本地的县志记载,在宋朝时水泊梁山是有实力说自己有八百里的。当时因为黄河改道,流经梁山地区,数次在此地决口。附近又有古济水和大汶河流过,水道交错,芦苇弥补,也就确实形成了梁山泊。但是这些水域,也只是八百里水泊的小小一部分。在当时梁山泊是与大野泽相连的,大野泽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水泽,传说中的蚩尤就是墓葬于此。大野泽的位置在山东菏泽巨野县,也是八百里水泊的中心。据史料记载水泽最大时面积占现在山东、河南面积的各一半以上。所以当时的梁山泊也就是水泽的组成一部分,说起八百里也不算为过,算有一定依据。

在宋朝后,黄河在一段时期又改道回到了古黄河河道,这也使得水泽和梁山泊的水源急剧减少。虽然后来黄河又改道回归,但是也不能和先前相提并论了。到明清时期,人口暴涨,需要的耕地水资源也急剧增加,治水能力提高,河堤加固,随决堤事件不止,但是水域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在建国后国家对各个水域加大治理,千年前的八百里水泊梁山了,也只剩东平湖唯一的遗址了。

其他网友观点

梁山泊在不同历史时期名称不同,大小也不同。也曾有巨野泽,安山湖等名称。

北宋时的梁山泊方圆八百里,面积挺大的,由于黄河断流,现在已成为平原,只留下了东平湖一大片水域。

其他网友观点

简单地说,梁山伯以前水势真的很大,面积也非常广阔,这主要是因为黄河而造成的。

以前,黄河没有治理好,黄河流域,水势流经不固定,曾经一个时期,黄河水在梁山伯方圆蔓延,造成八百里水泊梁山(有点夸张的成分)。

后来,经过治理,黄河水从梁山伯慢慢退去,梁山伯水域面积越来越小了。

这是地理专家现场考察,得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