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千年教育知识服务平台  
  • 登录|
  • 注册
  • [退出]
网站数据统计:今日8套 共更新21359套课程

有人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是病句,乌鸦怎么会在晚上蹄叫,月落夜黑又如何知道霜满天?你怎么看?

更新时间: 2021-08-01 17:04:03 点击数:

谢邀。

有人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是病句,乌鸦怎么会在晚上蹄叫,月落夜黑又如何知道霜满天?你怎么看?

因为前面刚刚写了一篇《枫桥夜泊》是如何构建意象画面的文章,所以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只就题主的问题做出回答。

好的诗句不是简单地意象和辞藻堆砌,在每一个意象之间都会有潜藏的逻辑关系,我们如果能够身临其境或者真正体会到诗人创作时候的感受,这种圆融相通的作者和读者的理解就会建立。我们就能感觉到一首诗的好坏。

其实这句诗的逻辑挺简单的。“月落”,月亮落下去了,这已经是凌晨了啊。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乌鸦可不睡懒觉,早早就起来觅食,不就“乌啼”了么?

这是写的凌晨麻麻亮的时候的江景,后面的“夜半钟声到客船”并非实时发生的,而是诗人一夜无眠,在脑海中最清醒的印象——睡不着,万籁俱寂,唯有夜半的钟声一直在嗡嗡响,冲击着脑海和心灵。这种以声音写寂静的方法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一样的,带来的感受也是一样的。

月亮落得快,鸟儿起得早。这样解释可满意?

至于“霜满天”,这里用“霜”的白色、冰的属性来指代寒凉秋气。一叶孤舟天地间,寒凉秋气四方合。这种意境,精炼下来成三个字,正是神来之笔。

像这种提问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类似于说“两岸猿声啼不住”有问题,有一边应该没有猴子一样。这都是闲的,或者说笨的,不懂得文艺作品的修辞方法和浪漫属性。

这还挑毛病,那去现代诗坛看看?你会疯掉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

唐朝张继因写了一首《枫桥夜泊》名垂千古,但他那科状元榜眼探花是谁恐怕网友们鲜有人知吧?唏嘘世事呀,该留名的名不响。一首绝句传到今。

但是,你可知道张继张公子这首炙至人口的诗是为谁而作的呢?

听我慢慢讲个故事:

湖北襄樊张员外家的张公子,算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他碰上了武则天力推的科举制。女皇绝让朝廷从民间选拔人才,这对于平头老百姓而言胜似祖坟冒青烟,从此“草根二代”盼来了和“官二代”、“富二代”同堂竞技的机会。

张公子有一同宗兄弟,两人一起长大,关系非同一般。发蒙年纪进了同一家私塾,在戒尺陪伴之下,开始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张公子天生就是块读书的料,教书先生喜欢得不得了,课前课后表扬他,而他的同宗兄弟恰恰相反,爱动不爱静,上课做小动作,课后武刀弄枪,干个架呱呱叫,气得老先生直摇头,没几年就让他老爹领回去学武艺去了。

事情本到此为止,两人却因同时喜欢上一个姑娘而不断交集。三人同一个村,算是青梅竹马,姑娘长成婷婷少女时,这对兄弟猛然意识到她在各自心头的分量,信誓旦旦的友情重于懵懵懂懂的爱情,谁也不愿主动捅破那层窗户纸,生怕日后连兄弟都做不成。

张公子《大学》、《中庸》背得滚瓜烂熟,诗写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好比现在老师给学生作文的评语“通俗易懂,意境优美”。家人和老师对他充满了期待。之后一路闯关斩将,顺利通过小高考,就等着最后临门一考。

他的同宗兄弟去了一家镖局,相当于现在运钞车上的保安。他们的姑娘留在了村中耐心等着,一文一武,实难选择,她做好了思想准备,谁先来提亲就嫁给谁。

那年秋试,张公子要从湖北襄樊走上几个月的路,去长安赶考。临行前他悄悄去了姑娘的窗前,他想告诉她,等他金榜题名就是迎娶她入门之时。但远远地,他看到同宗兄弟也在那里,有说有笑,张公子心头怅然若失,但很快释然,默默地调头上了路。

张公子的长安之行并不顺利,小地方出来的人乍进了繁华的闹市,好比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进城不久,身上的银票被混迹码头的丐帮小兄弟顺手拈去,后面只能一边靠当衣物生活。

比这更倒霉的是,到了长安后,水土不服,上吐下泻。眼看考期将近,也没有见好的迹象。那一年张公子名落孙山也在情理之中。但落榜总比落志好,人生十有八九总在不如意之处,留着青山在,还可以东山再起。索性留在长安,拜师交友,等着恩科再考。

张公子并不知道,那年亲眼所见,不过是他的同宗兄弟押镖前来与姑娘辞行的。可他同宗兄弟,一去不返,从此杳无音讯。

他是几年之后,回到老家才知道这一消息的。

他的鸿鹄之志虽没有全额兑现,至少也混了一个盐官,相当于相在的收税员。那时姑娘早已嫁给邻村的一个小木匠。

再相见时,姑娘已不是那个清纯羞涩的她,手里搀着一个,怀里抱着一个,有时连奶孩子也不避讳。只在偶尔用手掳一掳刘海时的动作,还有当年的影子。在那一刻定格成了永恒。张公子痛彻心肺。

“安史之乱”爆发了。那一年的春天,张公子被再次外派江南一带催粮催款。“湖广熟,天下足”,自古江南一带都是皇帝的粮库,沿着前朝大隋皇帝开凿的运河一路南下。越往南走,天气越热,景美人更美。

这一天晌午时分,张公子的小船靠了岸。坐了一天的船,也该活动活动筋骨。都说江南好,江南是个好地方,正好可以借出差揩揩油。

他信步上了岸,远远看见一座庙,正是后来大名远扬的寒山寺。只不过在当时并不著名,倒是有关这座寺庙的故事家喻户晓。该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年间,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和拾得来到这里住持,才改名寒山寺。

两位高僧虽不在江湖,江湖还有他们的传说。他们本是一对很要好的异姓兄弟,喜欢上同村一位美貌姑娘,哥哥得知弟弟心事后,离家当了和尚,没想到弟弟也放弃结婚,找到哥哥一起做和尚。因哥哥法名寒山、弟弟法名拾得,寒山手里拿的是“盒”,拾得拿的是“荷”,便被称作“和合二仙”。

两人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这个故事是从寺庙外一个叫枫桥的地方听来的。张继用了大半年时间,行程几千里,似乎张公子就为了来听这段故事,而故事主人公似乎就是自己。

那个傍晚,张公子就是为了自己的初恋和过往,喝高了,也想过乱七八糟、鸡毛蒜皮的小事,最后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点灯之时,踉踉跄跄回到船上。而他并不知道,他的那位同宗兄弟也在这座姑苏城,就是他吃饭醉酒的店家老板——这位老板有三大怪,无名无姓,力大无穷,一直未娶。张公子没有再见过自己的同宗兄弟,那个深秋的夜里,他久久不能入眠。起身披衣,就着点点渔火,把淤积内心的感受即兴写了下来。正是后来炙至人口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没有人会把这首诗当成情诗来读,关键在于后世的饮食男女不知晓张公子是为谁而作。

一个人,深夜时分良心独处,最易发现一个最原始的自我。在大男人主义的社会,又有谁顾及过“姑娘”真实的内心?

张继反省的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只有那悠悠钟声给他最好的慰籍。殊不知一梦千年,一首《枫桥夜泊》穿越了多少人的心灵!

其他网友观点

我喜欢古诗,我也来发挥一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月亮什么时候落,肯定是天蒙蒙亮,太阳快要升起的时刻。乌啼当然是乌鸦的啼叫声,霜满天就不用解释了!

全句就是:月亮即将落下,太阳快要升出的时候,传来了一阵阵乌鸦的叫声,四处白茫茫一片,满是寒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指江边的枫树,渔火指渔船里的灯火,对愁眠,是明暗两指,明里指枫树对渔火,暗指自己和渔船里的人都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之人!

全句就是:我坐在江边的枫树下,望着江里渔船上的灯火,心忧国家战乱,民不聊生,一夜未眠,想必客人一夜未曾熄灯,也许和我是同样的心境吧!

姑苏城外寒山寺,明里是说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实际上是指寒山寺里敲钟的声音。

全句就是: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传来了阵阵敲钟的声音!

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指过了半夜,过到什么程度呢?已经到了月亮将落,太阳将出,乌鸦开始啼鸣,拂晓敲钟的时刻,钟声是指敲钟的声音,到客船,传到了客船上!

全句就是:不知不觉早已经过了半夜,已经传来拂晓敲钟的声音,远远的也肯定传到了客船上客人的耳朵里!

全诗译:诗人忧国忧民,晚上睡不着觉,坐在江边的枫树下,望着江里一艘即将出发的客船,思绪万千,里面渔人的油灯一只点着未曾熄灭,是否,他也心有灵犀,知道枫树下有一个难以入眠的我,是因为忧国忧民而睡不着觉,难道他也和我是一样的心情,不知不觉传来了乌鸦的啼鸣,抬头望望天空,月亮已经快要落下,太阳即将升起,不觉感到一阵阵寒意,四周一看,到处是白茫茫的寒霜,紧接着寒山寺里的钟声也敲响了,远远的肯定已经传到江船中客人的耳朵里了,原来早已经过了半夜,天都快亮了,原来我又整夜的失眠了,而渔船里的客人一夜亮着渔灯,也许他也是和我一样忧国忧民,都是一夜未眠啊!

想一想,动乱的年代,还有多少忧国忧民,彻夜难眠的爱国同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