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裴十二是女的吗?其实是女扮男装
01 没落官宦世家
长安三万里裴十二是女的吗?其实是女扮男装,高适祖父高侃,唐朝名将,20岁北征突厥,生擒车鼻可汗;30岁平定高句丽;40岁击败新罗。官至陇右道持节大总管,获封平原郡开国公。42岁去世,追封左武卫大将军,配享乾陵。
高适父亲高崇文,文武双全,官至韶州长史。后因政治站队错误,高崇文早亡,高家没落。
高适幼年母亡,随父居于梁园(今河南商丘)。高适天资平庸,刻苦木讷。从小随父习武,习得高家枪法真传。但少年高适不仅说话口吃,还有严重的阅读障碍。这里《长安三万里》给出了细节化的具象表达,少年高适看书时,文字会模糊成一个个游晃的小蝌蚪。
02 鲜衣怒马初相逢
高适16岁那年,父亲去世,高适为父守孝三年。三年后,家徒四壁,一贫如洗。高适骑上家中唯一的大白马,提起祖传的大铁枪,独身一人准备到长安建业报国。
途中与李白意外相遇,从一开始不打不相识,到后来共擒小贼。彼时二位少年郎均是弱冠年华,一个枪法大开大合勇猛精悍,一个剑意灵动飘逸气贯长虹,一个去长安,一个去扬州,中途同行一段路,结下了一生的友情。
18岁的李白,文武双全,天纵奇才,性格天真豪迈,诗词出口成章。19岁的高适,呆板木讷,正直大气,虽心有锦绣,然因口吃讷讷无言。两人同行,高适羡慕李白潇洒肆意豪放不羁,李白能懂得高适内心的乾坤朗月。虽然外在表现完全相反,但不影响二人都有一颗热血报国之心。
同行途中,高适教李白枪法,李白教高适相扑。相扑于唐代传入日本,成为一项流行的体育运动。高适因性格耿直老实,相扑时常被李白一眼看穿,经常被李白背摔于地面,完全不敌李白。但高适从不嫉妒李白,两人相扑到兴起,无论成败,时常躺在一起哈哈大笑仰望天空。
03 遭受社会的毒打
意气风发的李白,此时已小有才名。本以为凭借自己的才学可以轻易走出一条行荐之路,没想到现实给了李白重重一击。此时高适才明白,为什么拥有如此大才的李白,不去考科举,而是要和自己一样走行荐之路。
原来李白是商人之子,是商人与胡人的混血,家境富裕。李白从小刻苦念书,增长学识,想长大后一心从政报效祖国。但商户在唐代属于下等户,不能参加科举,要想走仕途,只能通过投谒权贵被权贵赏识后推荐,被称为“行荐”。同行沿途,李白多次敲开权贵大门,又多次被赶走,只因商户下贱身份,才学再高也投谒无门,更别提报国。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原定路线,李白要下扬州,高适要上长安,二人临别,高适安慰李白,“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虽遭受打击,仍燕雀不改鸿鹄之志,准备去扬州寻找更宽广的天地。并和高适相约,若一年以后高适在长安混得不好,请高适一定要来扬州找自己。
高适一路向北,到达长安。高适是官宦之后,本可以参加科举,但因口吃,高适觉得自己科举无望。所以想凭借官宦之后的身份在长安找熟人举荐,没想到和李白一样多次被拒之门外。高适这才明白原来没落官宦不叫官宦,哪怕爷爷曾是大将军又如何,泱泱长安竟找不到一个愿意为自己举荐的熟人。
04 扬州之约
一年以后,李白诗才之名从扬州远远流传至长安。在长安没找到出路的高适,决定下扬州赴约。没想到在扬州湖面泛舟,见到了纸醉金迷的李白,为争舞姬一掷千金。虽然李白还是那么意气风发还是那么潇洒肆意,却更添了一份不羁风流。
一年时间,李白在扬州结识了不少风流人物,其中鼎鼎有名的是剑诗双绝的裴十二。高适以武会友,和裴十二大战一场,败在了裴十二剑下。谁知裴十二摘下头巾,竟是女扮男装。原来裴十二和李白一样,文武双全,却因女子身份,空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路。
高适深受震撼,口吃竟意外地好了。高适真实地看到了李白和裴十二的文韬武略万丈光芒,也能深刻地理解二人怀才不遇借酒消愁。但是高适也看到了自己和二人并不是一路人,高适不愿意就这么沉醉下去,毅然决定回到家乡,苦修学识和武艺。
05 十年又十年,故人两茫茫
高适回到家乡,苦练高家枪法,武艺大进。同时勤读诗书,虽然仍旧阅读障碍,但是他总是找家乡的孩童帮他念字,一字一字慢慢琢磨,阅读障碍竟也逐渐好转。
十年光阴匆匆而过,30岁时李白来找高适,二人在梁园第二次相扑,僵持良久,有来有往,最终李白一招落败,高适险胜。李白赞美高适的武艺精进,二人再次躺在梁园的水田里哈哈大笑,仰望艳阳高照。李白决定北上长安,而高适决定远去边塞。
高适怀着建功立业之心再次离开家乡,进入边塞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帐下,一开始当一名小小的文书。后来高适一心以武报国,想要上阵杀敌,向张守珪一再请命。后成为一个小小的侦查兵头目。在张守珪的授意下,领着侦察兵四下奔波,侦查、救人、进攻、退兵……
当高适带领侦查兵团,在长官的错误指挥下,战损至只剩最后寥寥几人。高适回到中军帐前复命,却看到中军帐下歌姬美婢觥筹交错醉生梦死。
高适觉得这里无法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请辞回乡。途径驿站,留下了千古名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首诗虽然在后世广为流传,在当时高适却得罪了顶头上司,并受到上级圈层的排挤,只能再次回到家乡。
也是在这个驿站,因为这首诗,高适和李白再次相遇,并救下了郭子仪——安史之乱最终的平叛者。历史的车轮被长安三万里的编剧导演巧妙地推动,滚滚向前。
06 最美的“诗”代,腐朽的长安
高适回乡过了几年,收到李白来信,信中李白说自己在长安大受欢迎,让高适来长安投靠自己,实现报负。
此时高适已经43岁,兴然前往。高适千里迢迢二进长安,谁知美好的愿望和残酷的现实背道而驰。
高适在长安见到了同样40出头的李白,李白已经不再是高适印象里那个意气风发身板挺直的少年,而成了一个大腹便便、成日迷醉、只知吟诗作乐的中年油腻男人。
此时李白早已成就诗仙之名,他赞美玄宗、赞美公主、赞美大唐盛世……文惊天下,名噪一时,被尊称为“谪仙人”。但同时权贵们对他的欣赏只是停留在他的诗才之上,李白内心真正为国请命的抱负一直无法实现。于是李白只能寄情诗酒,做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大海不复还……惟有饮者留其名……”的千古名句。
高适也通过李白认识了后世名动四野的一代文人志士的朋友圈——杜甫、王维、孟浩然、贺知章、吴道子、岑参、张旭、崔宗之……可是他们和李白一样,沉迷在酒的文化长河里,日夜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诗词歌赋。
他们看着玄宗从励精图治变得沉迷酒色,他们感叹自己时也命也,他们才高八斗。高适自叹弗如,自称“世间人”,却也不愿同样沉沦。而此时高适已经43岁了,和42岁去世的爷爷高侃相比,仍然一事无成。
07 番将哥舒翰
高适很快决定离开长安,临走前,李白和高适在河边第三次相扑,此次高适轻而易举战胜了李白。这三次相扑贯穿全剧,同时点明了二人高开低走的无奈和低开高走的命运。
高适要去到哥舒翰身边效力十年。原来,当初为救郭子仪,李白留在当场保护郭子仪,而高适以官宦旧人的身份,求到哥舒翰帐下。以事情了结后,到哥舒翰帐下听令十年为代价,最终拿到手令,及时救下了郭子仪。
历史上记载,哥舒翰是唐代有名的番将,高适在哥舒翰账下听令,作为从八品小吏从事文书工作。安史之乱中,奸相杨国忠进谗言,在不适宜的时机下,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战,使其在灵宝之战被围。哥舒翰和高适不愿投降,提枪上马突围。因高适人微言轻,哥舒翰吸引了叛军大部分火力,最后哥舒翰被俘,高适侥幸逃脱。
08 属于高适的时代
高适上书唐玄宗,称哥舒翰虽为番将,然忠义为国……唐玄宗赞高适敢于直言,将高适从小小的从八品小吏提升为谏议大夫。后唐玄宗准许诸侯王各自镇守一方,高适提出反对意见,未被采纳。直到唐肃宗即位,永王占据扬州,阴谋叛乱,太上皇唐玄宗才明白高适的意见是正确的。唐肃宗任命高适为三镇节度使,平定永王叛乱。
在此期间,本已归隐修道的李白,在永王三顾相请的情况下,以为永王是兵马大元帅,决定下山帮助永王。一生想入仕报国无门的李白,终于实现了心中宏愿,却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面。
永王叛乱失败,李白身陷囹圄。高适因为与李白私交甚笃,不敢在明面上替李白求情,于是暗暗写信求助郭子仪,希望郭子仪能在朝堂为李白美言几句,保住李白性命。郭子仪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最终选择为李白求情,偿还李白当年驿站救助之谊。
李白逃过死刑,被判流放夜郎,保住性命。结果人还未到夜郎就碰到了大赦天下,于是提笔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历史的年轮环环相扣,精妙绝伦。
剧情当下,面对吐蕃5万大军,唐肃宗命令高适出兵迎敌,高适回忆起那场哥舒翰无奈出兵最终被俘的灵宝之战,回忆起少年李白教导自己相扑时,告诉自己“要动脑,要灵活,想要骗过敌人,先要骗过自己……”于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高适决定退守,把云山城拱手相让。
却在吐蕃5万大军过了云山城继续步步紧逼时,抄捷径绕后直抵云山城。同时和严武两万精兵取得联系,提前一日前后夹击包围吐蕃大军,并在峡谷伏击蕃军大获全胜。
一向老实木讷善打直球的高适,却在这一战中采用了年轻时李白教导自己相扑时的兵不厌诈。如何做好铺垫请君入瓮?如何做足细节骗过敌人先骗过自己?如何欲进先退胸有沟壑?最终大败吐蕃,解长安之困。
好的友谊受益一生,高适与李白的友谊,不仅贯彻了本片始终,并在这场战役中形成了完美闭环,让人泪目。
天下大赦的那年冬天,李白去世。两年后,高适去世。高适去世以后被追授为礼部尚书,谥号“忠”。而高适也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成为唐朝诗人中,官位最高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