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千年教育知识服务平台  
  • 登录|
  • 注册
  • [退出]
网站数据统计:今日0套 共更新21184套课程

当你不知道如何破解瓶颈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对自己的内在系统进行升级,重新唤醒机能

更新时间: 2022-01-25 14:28:20 点击数:

对于那些有能力有愿景的人来讲,影响他们最大的事并非暂时处在低谷期,而是在某个阶段停滞无法获得发展。瓶颈状态下,虽然一切还算正常,但这种始终在重复、无法获取新能量、欲上不能的感觉万分折磨人。久了,有人开始认命,觉得自己也就这样了;有人开始质疑一切,质疑机会的公平性,甚至质疑自己的能力… …

每个人在发展过程就像升级打怪,难免遇到各种瓶颈,一开始比较容易,通过努力工作、持续学习、获得新的专业能力就能破解80%的瓶颈,但到了后面就会发现和专业能力不是太有关系了。

认识一位HR,已经做到某个行业的顶级水平,用她的话来说技术性的问题已经没有任何挑战,职位上也达到了HRVP,是许多人羡慕和仰望的对象。但突然在一次加班到深夜时,站起来看着写字楼外的黑夜和空旷街道,她觉得很茫然,每天忙到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的,没有停下来思考的时间,虽然职位和薪酬都已经奋斗到很高的位置,难道就已经是人生顶点,未来到底是什么?似乎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寸进半步。

其实,她的瓶颈并非职位上一定要再进一步,HR系统发展的到VP已经是顶,也不可能抛弃一切去推倒重来,最大的问题是她怎么努力都无法获得新的收获了,就像一个没有流入能量的系统,只有存量在不断输出,最终只能走向枯竭。

当你不知道如何破解瓶颈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对自己的内在系统进行升级,重新唤醒机能,这包括三个方面:学会独处、进行有效且长期的专注、建立强烈的内控意识。

一、学会独处

独处,是一门自修的学问,但很多人害怕独处,觉得这意味着孤独和寂寞,总是要把自己时间排得满满的,参加各种会议、培训,要置身于各种人际交往和热闹之中,才觉得充实或者踏实,其实这样周而复始,却没有时间来好好面对自己。

学会独处,并不是要关起门来拒绝外部联系和交际,而是要给自己一个安顿内心的机会。人是群体动物,但如果能够融入群体,也能够保有自己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客观地看到自己的变化、看到自己的价值,因为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无法有确切把握地依靠别人,自己才是机会。

非常认同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一书中所述:“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 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到。”

之前说到的那位HR高管,她最大的问题并非自己职位上升无望或者薪酬水平,而是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做什么突破,创造什么更多的价值。了解到她的情况后,我建议她学会独处,哪怕每天给自己十分钟发发呆,或者散散步,最好是能够有整块的时间和安静的空间来对自己进行梳理

她听从了建议,强迫每天留给自己一点时间,一开始并不习惯,总是忍不住要去看手机里的工作信息,忍不住要去打开邮件系统,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她开始感受到了好处并且找到了新的方向,很高兴地告诉我说:“从专业和职位上,我的确已经很难突破了,但我应该在这个行业里留下痕迹,应该创造一个人力管理模式并且在行业中用好它,这个值得我整个职业生涯去不断完善。”

她在说到这个想法的时候,双眼带着神采,因为瓶颈消失了,她通过与自己的相处来找到了方向,整个人充实起来,即使依旧无法改变繁杂的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出席各种会议,但她找到了自己的充电站,那就是独处。

二、进行有效且长期的专注

几乎所有的人从孩提时代开始就经常被教育要提升专注力,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做什么事都蜻蜓点水般,那时间耗尽也没有结果。

著名的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安东尼·列文虎克一生磨制了400多个透镜,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至今还没人知道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如何制作的。1674年,列文虎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光学显微镜,并利用这台显微镜首次观察到了血红细胞,从而开始了人类使用仪器来研究微观世界的纪元。

有位记者采访时向他问道:“列文虎克先生,你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列文虎克想了片刻,一句话不说,却伸出了因长期磨制透镜而成为满是老茧和裂纹的双手。

列文虎克的成功当然和他对事业的长期专注是分不开的,并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而是在眼镜店里当学徒,却每天利用所有的空余时间来研究透镜,最终对人类认知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似乎道理就这么简单,同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例如齐白石一生画虾徐悲鸿画马居里夫人研究镭获得两次诺贝尔奖… …,那为什么绝少有人能做到呢?是普通人无法坚持吗?还是专注力只属于那些成功的人?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专注力,但决定你成功与否的是如何用它!

我们看到的更多情况是这样的:有的人在工作上很难专注,撰写报告敷衍了事,但拿起手机看各种短视频却能够目不转睛几个小时;有的人看一本书还不到五分钟,脑袋里就想着要做别的事情… …

他们并非没有专注的能力,甚至在阅读了《刻意练习》这样的书后,懂得了简单重复不是真正的专注,而是要有目的地练习和反馈优化,但对一件事情他们仍然难以长期专注下去,即使他们真的知道应该怎么做。

老胡认为,真正决定人的专注有效性和时效性的,还是在于人内心的动力,选择专注工作还是选择专注游戏,这只是人内心的选择,这基于两点:兴趣和价值。一个人要能对学习知识技能或者工作事业研究产生专注力,要么就是骨子里有极大的兴趣,要么就是能找到巨大的价值,只有这两点能够驱动人真的去专注,否则就总会半途而废。

如果你所从事的事业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那无疑是极其幸福的,这样你在相关领域里成功的概率要比其他人大得多。

但多数人而言,并不能按兴趣选择自己的工作,所以在先天条件上就给“专注”扣了分,例如一个普通职员每天要做数据表格,他的兴趣并不在此,因此往往是交差了事,除非上级有要求或者与别人差距太大而有淘汰压力,否则他是很难去钻研数据表格的呈现方式和用户角度的阅读习惯,仅仅一份工作而已,大脑就会不自觉地控制他尽量少地投入精力。这种情况下, 你必须要能找到工作带给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让自己心甘情愿投入的驱动因素,而这不会自然呈现在你的面前,需要在独处时思考、闻讯自己而得。

我们公众号胡言非语的益友群有一位交警部门的管理者,因为工作性质经常熬夜,每天充斥着总也解决不完的问题,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陷入疲于奔命的漩涡中。他的兴趣肯定不在于半夜开会、应急问题,但很庆幸的是,他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工作厌倦和不停抱怨后,找到了自己内心真正有驱动力的价值点,告诉我说:“胡老师,我现在每天想的就是能通过我们的工作来减少事故,少伤亡一些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整个人很平和,却让我感受到他重新恢复了能量,祝贺他,相信在这样的价值驱动下,他才会坚持,才会有更高远的发展。

三、建立强烈的内控意识

当人处在瓶颈期时,情绪上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人和事的影响,以至于总是陷入不好的状态中,要知道瓶颈很多时候不是外部条件造成,而是自己并不知道如何去看待和接纳,从而无法找到破解之法。

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体系里提到“控制二分法”就是能帮助人们建立强烈的内控意识的良好方法,用最简单直白的话来讲,就是教导人们要学会把眼前的事物时分为两类,一类是你能控制的,一类是你无法控制的,而你要做的就是接受不能控制的,控制能控制的。

控制二分法就是让我们做好自己,不被那些已经发生的不良情况或无法避免的困难锁住,清醒地去做自己能做的,提升心理韧性,从而选择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耗费精力和时间在无效中。

一位企业的中层人员很苦恼,因为带领部门花了将近一个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业务规划被高层退回来了,理由是里面涉及的一些事项目前没有政策支撑。在这位中层人员看来,如果万事俱备那还有什么挑战,公司高层就应该为了业务发展去争取政策资源,因此他对高层非常失望,自己也陷入苦闷的情绪中,甚至觉得工作下去没有希望,产生了辞职的念头,工作上毫无心思,甚至主动跟下属开始抱怨,整个事情朝着不可控的角度在发展,不断恶化。

其实这就是没有掌握控制二分法,最不划算的是因为别人的问题或错误而惩罚自己,其实人们的苦恼很大程度是因为希望事物都按照自己所想去推进和发展,但事实上其中有许多是自己甚至上级都无法掌控的,那事实如此时,你只需要做的是把精力投入到自己可以争取和努力的事项上去,去规避因为不可控而可能产生的风险,而不要为那些根本不可能掌控的事情苦恼。

在生活中也有诸多的例子,如果孩子考试没有考好,多数家长的第一个举动就是生气、责怪,似乎这样的方式就能把成绩变好。实际上,孩子因为责骂影响情绪,产生厌学心理,不懂的地方也不敢说,继续考不好,又被责骂,陷入恶性死循环。如果用控制二分法的角度来看,就会很好地控制家长的情绪,事实已经如此,去纠结这个已经产生的分数毫无意义,真正应该做的是去帮孩子分析问题,找到知识漏缺。

当一个人遇到瓶颈时,往往会把原因归结在外,并且自己的很多精力都投入到了毫无意义之处,当使用控制二分法时,就会将自己带向正确的轨道中来。正如老胡经常说,当你遇到困难和低谷时,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每个人遇到的瓶颈都不同,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但是最根本的是要相信钥匙在自己手里,通过独处认识自己,探索价值,激发自己长期专注产生成效,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向去发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