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千年教育知识服务平台  
  • 登录|
  • 注册
  • [退出]
网站数据统计:今日0套 共更新21399套课程

cpa限价买量投放的这种思维方式实际并不能保证广告主一定能盈利

更新时间: 2021-07-23 08:08:06 点击数:

用cpa限价买量投放的这种思维实际源于2010、2011年那会移动互联网早期刚起步那会的一种业务模式。

广告主期望通过一定的单价成本获得用户,并且通过自己已经运营成型的盈利模式中产生收入,最终实现盈利,roi为正!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合理的想法,和市场经济上的大多数生意本质是一样的,也就是最终通过赚差价赚钱。

但是,通过cpa限价买量投放的这种思维方式,用于信息流的买量在行业早期的可能还好,但随着媒体平台算法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智能后,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实际并不能保证广告主一定能盈利。

为什么?

我们要站在媒体的角度,他们是希望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影响最终利润的变量也是多样化的。

因此,广告主通过限定固定的cpa价格,期望买到一定量级的目标用户,依然期望通过成型的变现模型来获得收入,最终实现盈利已经变得不大现实。

因为,在如今媒体平台算法强大,在广告主你出一定价格要获取用户的时候,我实际给你的可能是50%(假设比例)目标用户,50%(假设比例)其它用户,这个时候你的变现模型产生的收入,除非本身业务就很暴利,不然很难在这样的比例分配下实现盈利。

50%的比例是假定的,当在媒体平台买量的广告主非常多,而媒体平台用户量相对恒定,用户在一天看广告的频次相对恒定(非真实用户的除外),那么50%的这个比例还会继续被稀释,换来的可能是广告主的目标用户成本可能更高了(优质用户绝对数量少了),最终还是亏本。

举个例子。

1、假设广告主A以20元一个价格购买100个目标用户,平台50%目标用户,50%非目标用户,总成本2000元,除掉非目标用户,有效目标用户的成本实际是20元。

2、假设有广告主B一起进来投放竞价,目标用户一致,媒体平台假设因为是两个广告主,他们在目标用户总量100个的基础下依然按5:5进行目标用户和非目标用户进行流量分配,这个时候会出现:

a、广告主A的有效目标用户有50个,cpa价格20元不变,总消耗是2000元,有效用户成本是40元;

b、广告主B的同理,有效目标用户成本也是40元。

从a和b来看,广告主表面看cpa价格不变,但最终的成本实际是翻了一倍,总消耗也增加到4000元。

3、假设媒体平台更加智能一点,广告主不需要20元出价,15元的价格即可获得50个有效目标用户(另外50个非目标用户),总消耗是1500元,有效目标用户的单价却是30元。

看看,限价15元价格购买来用户,比之前的20元价格便宜了5元,让广告主觉得成本低于自身预期,但是实际有效用户成本反而贵了却可能不自知,有在实际买完后才发现亏损了。

甚至还在于因为不清楚媒体平台这样的一个逻辑,而在苦苦思考究竟是什么问题导致变现能力下降,是素材还是定向还是其它导致目标用户不准确。

但是,实际上媒体平台很可能就是这么干的,因为根据第3点来看,广告主A和广告主B最终买到100个有效目标用户后,限价15元购买,最终总消耗是3000元,比第1点的2000元消耗也还是多了1000元。

从结果上看,媒体平台获利,即使有广告主C、D、E和F等等进来也依然可以用这套方式。

而且第3点的方式往往更容易让广告主“受骗”!

所以,简单通过cpa限价的方式进行买量投放不是能确保roi为正的有效手段,即使通过加价的方式在多个广告主之间进行竞价抢量,媒体平台依然还是可以按照上面的策略逻辑进行有效目标用户的分配,最终还是解决不了广告主追求roi的问题。

买量投放要实现roi为正,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变量和策略等因素,这些容我在后续文章继续书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