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千年教育知识服务平台  
  • 登录|
  • 注册
  • [退出]
网站数据统计:今日0套 共更新21167套课程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更新时间: 2021-08-19 14:00:47 点击数:

利用商人逐利的特性,范仲淹打了一手好牌。

商品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范仲淹在任时遇到了灾年,米商纷纷涨价,引得达官贵人和平头百姓哄抢之,且愈演愈烈。

如此下去,最后必然民不聊生,这个时候范仲淹并没有如平常人所想的那般,利用官府的力量,强压米价,反而令米商在当前的高价上,再涨几倍。

米商们虽然懵了头,但所幸对自己无伤,所以也乐的奉命,可接下来市场的行为就让当地米商大吃一惊。

附近周边城市看到范仲淹所在城市的米价如此之高,逐利的性质使得他们将一车车的大米送入该城,使得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这下轮到米商焦头烂额了,本地米商本就囤积了大量大米,而外地运来的大米也不堪往返运费只能选择就地出售,无奈之下,只得将米价以低价卖给老百姓,使得老百姓平安度过了一个灾年。

类似的场景,在《大宅门》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京城百草厅前往关外购买黄连,所有原料商都知道 “百草厅”的名号,知道其采购必然是巨量,而百草厅的两位智叟不慌不忙的往市场放出一个信号“只要你的货好,便是一千斤我也吃的下”,并且在一家原料商那里以高价买了几斤黄连。

然后两位老头便带着白景琦在城中玩了几天,当再次回到药材市场时,发现遍地都是上好的黄连,老头找到了之前高价买的商人那里,以远低于原价的价格购买了大批黄连,搞得商人哑巴吃黄连。

其他网友观点

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杭州遭遇空前旱灾,米价已经暴涨到每斗120文,“吴中大饥,殍殣枕路”老百姓叫苦连天。

而那些上层官员贵族们只顾自己享乐,他们的府内歌舞升平,老婆妾室们个个衣着光鲜亮丽,穿金戴银。说句不好听的话就连他们养的狗都比百姓们生活好。而这些有钱的主个个抱紧自己的小金库,根本不愿拿出钱财救济百姓。

范仲淹此时正在在杭州为官,按人的正常思维,一个为民的好清官应该在这时候开仓赈粮、降低物价,最起码要控制住物价。而范仲淹此时做出了一些让人大跌眼镜的举措。

一、面对各路奸商的哄抬米价,范仲淹不但不制止反而找到米商粮贩们令他们继续涨价。范仲淹还贴出榜文以每斗180文的价格收购。米商们一看涨价还能得到官府人员的支持,更加大胆地涨米价,有些百姓开始叫骂。很快,杭州米价高的消息传遍神州大地,全国各地的粮商纷纷往杭州运粮。不久杭州的粮食多的已经超过百姓的需求量,因物流不便,粮商们不得不降低价格销售,很快这里的粮食价格跌到全国最低点。二、开发旅游。范仲淹对严重灾情好像熟视无睹的样子,尽情享乐,他举办庙会、发起赛船等各种活动,他日日游湖,吟诗作对,那些有钱人以为范仲淹和他们是一个圈子里的人,纷纷加入其中,大把的银子造起来,范仲淹有了资助灾民的资本。三、范仲淹鼓励达官贵人们大兴土木,以工代赈。他让士兵建军营、建粮仓等等。范仲淹观察到“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不但鼓励赛船而且发动各处主持修建寺庙。自然能修建这些的都是有钱的主,范仲淹给他们的理由是饥荒年是工钱最低的时候,抓住机会找工人动工。他们一听非常有道理,立即招工人。很快数以万计的百姓便加入建设的行列,虽然工资微薄,但买那些低价的粮食还是绰绰有余的。因此灾民们在饥荒年维持了生计,避免了背井离乡,饿死荒野的惨剧,灾民们开始对范仲淹的举措赞不绝口。范仲淹把“物多则贱,少则贵”的市场经济原理运用的如此巧妙,又利用凯恩斯手段刺激经济,这种智慧让人叹服。

范仲淹高贵的人品和超凡的能力得到朝廷的表彰,他成为文臣们公认的标杆楷模,后人直到今天仍对他的举措赞叹,并分析研究,还列入考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涨价赈灾”。

那么有些人就说了,在荒年不是要开仓赈灾吗,为什么不开仓呢?

因为此时的北宋已经没有了赈灾的能力,浮华奢靡的背后早就积贫积弱。尽管宋仁宗曾经“命天下立义仓”,然而不久“复罢”,义仓置废。

北宋困于冗官、冗兵、冗费的状态,管理粮仓的官员腐败,对于常平仓贪占成风甚至监守自盗。“诸处官司常借用常平等钱,习以为常”。当真正临到灾难时,苍中无粮是常事。范仲淹也是心系百姓情急之下开动脑筋,在历史上留下让人赞叹的又一笔。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超群。在宋夏大战中,宋处于下风,他亲自率领6千士兵前去救援,使西夏军队撤出边塞。在任地方官时他为百姓弹尽竭虑,鞠躬尽瘁,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参考史料《咸淳临安志》和《梦溪笔谈》等。

其他网友观点

范仲淹治理灾区的手段是这样的:

范仲淹去杭州任职的时候,正好那里闹荒灾,百姓饥肠辘辘没米开锅,当地的米价也涨到了每斗120。面对这样的问题,范仲淹没有用强硬的手段去控制米价,反而下令把米价涨到180每斗。原来每斗120已经是高价了,现在涨到180简直是天价!要知道粮食是生存的根本,哪怕是一点点的价格波动都会引起恐慌,更何况一下子涨了50%。

杭州的米价涨了,范仲淹还命人向灾区周边散布消息,告诉外围的人这里有多么缺米,价格有多高,利润有多大。周边地区的米商听到这个消息都非常兴奋,大批大批地往杭州运米,很快杭州的米就饱和了,价格也跌回原来的每斗120。为了稳住米商,范仲淹没有继续打压米价,而是最终把米价稳在了每斗100的价格,这样杭州的百姓解决了吃饭问题,灾情也得到缓解。

范仲淹“做空米价”的质疑

范仲淹治灾的故事曾经是考试的题目,后来有很多人质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因为范仲淹要做空米价,必须要有大财团来炒作。把粮食的价格炒高50%,需要大量屯积,因为只有不停的买进,价格才会跟着水涨船高!没有买进,只是下令涨价,那就出现有价无市,涨价令也会成为一纸空文。

对于这个疑问,我是这样理解的:

杭州出现灾情,朝廷肯定会下令赈灾,这样范仲淹手中就有了一部分赈灾的粮食和银子。在赈灾方法上,范仲淹没有用传统的方法。他一方面下令粮食涨价,另一方再暗中收购粮食,这样大量购进就会引起粮价迅速上涨。

杭州本地也有粮商,他们看到粮价上涨也会囤积和购进,只要这种形势一旦形成就容易了,粮价一直从120的价格涨到180,这时候外地粮商进场,杭州粮食很快就饱和,范仲淹这时就开始抛售原来收购的粮食。市场就是这样,在供过于求的时候,只要有人打响降价第一枪,整个价格体系就会崩溃,不过当时有范仲淹这位“官方操盘手”在控制大局,他为了稳住外地粮商不离开,把粮价控制在100左右,这样对于外地粮商来说还算是比较可观的利润,对于百姓来说这个价格也能接受。

范仲淹赈灾采用的是“四两拨千斤”的办法,用有限的赈灾钱粮撬动整个市场,从而达到赈灾效果最大化,在这里给范仲淹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