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千年教育知识服务平台  
  • 登录|
  • 注册
  • [退出]
网站数据统计:今日0套 共更新21167套课程

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会发生什么事情?

更新时间: 2021-07-24 10:50:03 点击数:

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我们可以解开很多历史迷题,让很多奇淫巧技的发明重现天日,让现代人享受到更多的中医带来的福利,等等。总之一句话,找到这部书可以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惊喜,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和启发,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

《永乐大典》究竟有多牛,它究竟记载了什么内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到宋朝时期达到鼎盛,但在经历了蒙古人的统治之后,汉文化呈现出衰弱之势。为了重新振作汉文化,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很想修一部囊括古今重要典籍的书籍,但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不过朱元璋要修的这部书的名字我们是知道的,名字叫做《类要》。

朱棣登基之初,秉承朱元璋的遗愿,也为了彰显自己的雄才伟略,开始着手修书,他下令解缙和姚广孝等人主持编纂一部空前绝后的书籍。朱棣想要达到什么效果?他给姚广孝等人提出的要求是: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一句毋厌浩繁道出了朱棣的想法,那就是不要嫌书太少,必须越多越好,涉及的领域越全越好!

这部书从永乐元年开始编纂,到永乐二年就成功了,取名为《文献大成》。不过朱棣看完之后,觉得太少了,也不全,不是很满意,所以下令重修。

从永乐三年开始,姚广孝等人不敢再马虎了,于是加大力度,编纂人员从最初的三百余人扩大到二千一百余人,所用书籍主要来自于南京文渊阁,还有大量来自民间的书籍作为参考,最终于永乐五年完成,取名《永乐大典》,朱棣还亲自为其题序。

《永乐大典》的完稿版一共22877卷,目录六十卷,11095册,一共3.7亿字,记录了古今八千余种图书。仅仅是抄录这些书籍,就用三千人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可见这部书是多么浩大。

这部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内容很全,涉及到方方面面,基本上重要的古今典籍都在里面,涵盖了我国数千名年来的智慧财富,而且许多书在当时都是领先世界的,是一部比不列颠百科全书要厉害得多的书籍,而且时间上要早三百余年,也是现在举世公认的排名第一的百科全书。

这部书另一个厉害之处还在于,它的目录系统十分先进。我们都知道,英文书籍可以用字幕作为索引,但是古代没有汉语拼音,怎么才能构建一套索引系统,从而方便读者查阅呢?

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还是很让人佩服的,聪明的编纂者发明了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 方式作为目录以供索引,用汉字的固有的特性解决了这个问题,不得不说是一种很聪明的发明创造。

除此之外,《永乐大典》的包装也是十分讲究的,书衣用宣纸包裹数层,最外面还有一层黄绢连脑包住,十分具有皇家威仪和气魄,绝对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图书。整部大典中书写的文字,都堪称是书法大家的水平,这让大典的收藏价值大大提升。

《永乐大典》是如何保存的,它现在还是剩下多少?

由于这部书实在是太庞大了,而且古代印刷技术落后,书籍很贵,所以它当时并没有出版发行,而是保存在南京文渊阁,我们称之为“永乐正本”。

到了嘉靖时期,嘉靖帝害怕大典如果损毁了就没有了,所以就让人抄录了一套,存放在北京故宫的文楼中,我们称之为“嘉靖副本”。

整个明朝时期,《永乐大典》就只有两套,尽管很多人都想刊刻一套,但都因为工程量太过于浩大而放弃。也正是因为大典的数量稀少,所以不安全性就大大增加了,而且后来也确实出事了。

正统十四年,南京文渊阁发生大火,《永乐大典》引用的原书全部烧毁,也就是那些参考资料都没了,只剩下正本和副本了。

嘉靖三十四年,南京故宫发生大火,奉天门及三大殿烧毁,好在文渊阁没事,没有殃及到永乐正本。

不过事后在清理永乐正本的时候发现,书籍损毁现象逐渐明显,特别是因为潮湿造成的字迹模糊,以及蛀虫造成书书籍受损,毕竟一百多年了,这些都是在所难免。官员将情况报告给嘉靖帝,嘉靖帝便招募了一百多位才子对大典进行重修,一直到嘉靖帝去世不久才修好。

但在随后的岁月里,历经战火,偷盗和抢掠,到乾隆时期,永乐正本消失了,嘉靖副本也只剩下8000多册了。

乾隆皇帝在让和珅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只借鉴了嘉靖副本中的一般左右,形成了四千四百多卷的《四库全书》,规模只有《永乐大典》的一半。

不过,清朝时期对于文字有些敏感,所以乾隆皇帝对嘉靖副本进行了再次编修,将很多对清朝不利的章节全部删除,另外还将戏曲,佛道和小说等内容也全部删除,这就导致嘉靖副本再次大缩水。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城,翰林院也没有避免战火的洗礼,嘉靖副本被英法军人和不法分子抢走不少,到光绪元年清查的时候,只剩下不到5000册了。

这还没完,在随后的日子里,由于《永乐大典》的知名度开始不断蹿升,许多大臣看到了它的收藏价值,于是以各种由头将部分典籍据为已有,或借了不还,或直接到翰林院将其偷出来。

就比如说曾参与变法的文廷式,他就曾利用职务之便,到翰林院偷了一百多册大典;还有翰林院的官员监守自盗,他们每次下班就偷偷带几本出去,久而久之,大典的数量就越来越少了。到光绪二十年的时候,嘉靖副本只剩下不到400册了!

但是《永乐大典》的浩劫还没有结束,十九世纪末,由于慈禧太后曾想借助义和团的势力对抗洋人,所以大量义和团成员进入到北京城,在庚子之乱的时候,义和团因为遭到朝廷打压,所以一把火烧了翰林院,三百余册大典在大火中被烧毁!

1901年庚子赔款达成之后,英国人为了表示诚意,将330册大典还给了清朝,但因为官员的监守自盗,到清朝灭亡的时候,嘉靖副本只剩下可怜的64册了!

从民国到现在,经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永乐大典》的数量逐渐增加,主要方式是外国返还,私人赠送和出资从国外购买,等等。到现在,《永乐大典》可以使用的只有不到400册。

就比如说在2000年的时候,一共2册《永乐大典》在法国巴黎拍卖,一位华人女性以总价812万欧元的价格买下,后来她将这2册大典复制之后将原件捐献给国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据说这2册大典是一个华裔美国人私藏的,他是的祖上在民国时期从官员手上得到了这2册大典,后来带到了美国。仅仅2册大典就卖出了812万欧元的天价,那么整部《永乐大典》得值多少钱啊!

这件事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永乐大典》的价值太过于巨大,以至于连外国人都对此又清醒的认识,所以猜疑高价拍卖。

现在散落在世界各地已知的嘉靖副本,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苏联和台湾,数量也只有400余册,加上国内的400册,总计也只有800多册。

事实上,关于嘉靖正本的去向,历史上有诸多争议,甚至有人觉得它还完整地保存着。

关于永乐正本的去向,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有人说毁于明末战火,也有人说完全丢失了,找不到了。

关于这一点,明朝大太监刘若愚也是这么认为,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说正副二本全部丢失了;在《四库全书总目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说嘉靖帝其实抄了两本,一共三本,两本毁于战火或者不知去向,一本留到清朝,但只剩下不到8000册。

第二种,给嘉靖帝或者万历帝做了陪葬。

有人认为,嘉靖帝之所以在死后好几个月都没有下葬,其实是因为当时大典还在誊抄过程中,要等誊抄完毕之后跟嘉靖帝一起下葬。

郭沫若则认为,永乐正本可能在万历皇帝的陵墓中,因为万历帝生前十分喜爱《永乐大典》,所以就将其作为了自己的陪葬品。

而郭沫若后来之所以主张发掘万历帝的定陵,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想要找到完整的《永乐大典》,但最后的结果却很让人失望,不但没有找到大典,反而因为技术不成熟,致使大量文物损坏。

也正是因为定陵的发掘失败,所以国家提出了原则上不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原则,所以嘉靖帝的永陵直到现在都没有发掘,自然也无从知晓《永乐大典》是否在其中了。

第三种,永乐正本被运到北京,最后毁于大火。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清朝建立之后,永乐正本被搬到乾清宫。雍正时期,由于嘉靖副本已经残缺,所以全祖望就上奏说,要用永乐正本来修复副本,但没有下文。后来在嘉庆时期的乾清宫大火中,永乐正本付之一炬。

但这个说法有明显漏洞,因为乾隆帝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参与编纂的大臣们没有一个人见过永乐正本,也没有任何相关记载。

所以说,永乐正本去向最可能的说法,一是毁于大火或者不见了,二是躺在嘉靖帝的永陵之中。至于说真相如何,有待进一步考察。

那么,《永乐大典》如果找到了,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既然说《永乐大典》是一部百科全书,那么它肯定可以影响我们的方方面面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影响:

第一,历史空白的弥补。

《永乐大典》中保存了大量的各学科的历史文献,而且很多都是孤本。就比如说西晋的《春秋释例》,北宋的《旧五代史》,还有南宋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这些书都是因为《永乐大典》而保存下来的。

这些还只是我们已经找到的部分大典,没有找到的那一大部分大典中的珍贵典籍就更多了,这些典籍对我国未知的历史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可以解决很多历史谜题,从而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这些东西是再多钱也买不到的。

第二,中医学科的助力。

在我们已经找到的部分大典中,就保存了本来已经亡佚的中医秘籍,比如说著名的《苏沈良方》、《博济方》和《伤寒微旨》等等,都是《永乐大典》的功劳。

在没有找到的大典中,还有更多的中医学典籍,这些书籍如果能够找到,将会对我国的中医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或许会让很多疑难杂症得到彻底根治,这对提高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大有益处。

第三,科学技术的启发。

就比如说宋代有一种弓弩叫做神臂弓,可以射穿三百米远的盾牌,是宋朝对抗蒙古人的利器,这种弓弩的制造技术原本记录在《永乐大典》中,但随着大典的遗失,这个技术也失传了。

类似的古代黑科技还有很多,虽然很多东西在现在看来不是什么先进技术,但是在当时绝对是黑科技,了解这些东西,可以给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提供很多新思路,毕竟古人的智慧已经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所以大典中关于科学技术和器械制造的记载,我们切不可小视。

第四,天文地理知识。

我国古代在天文地理上的研究十分高深,很多东西都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说地球仪的制造,这就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在《永乐大典》中,关于天文地理知识的记载非常繁多,如果能找到大典,必定会给我们以借鉴和启发。

其他影响就不再赘述了,总而言之,《永乐大典》中有太多关于古人的东西是我们不知道的,如果找到它,我们可以对古人更加了解,对我们的历史更加了解,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绝对是大有裨益的。

其他网友观点

《永乐大典》系类书名。明朝成祖(朱棣)永乐元年(1403年)令解缙、姚广孝等臣编辑。初名是《文献大成》,后更扩採各类图书七八千种,历时五年,重辑成书,改称为《永乐大典》。

解缙,(公元1369~1415年)。明吉水人,字大绅,号春雨。洪武二十一年进士。曾上封事万言,论政令多变、刑罚过重之弊。永乐初,官至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直文渊阁,预机务,总裁太祖实录《永乐大典》。深为成祖宗所重。缙才气放逸,勇於任事,论议无所顾忌。其后遭人忌陷,下狱而死。

姚广孝(公元1335~1418年)。明长洲人。十四岁为僧,名道衍,字斯道。明太祖皇后死,选高僧侍诸王诵经,道衍因於燕王朱棣谈论投契,随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常出入王府。惠帝(朱允炆)即位,削弱诸王,道衍佐棣起兵。棣称帝,錄功第一,拜太子少师,恢复原姓,赐名广孝。永乐十六年死,年八十四寿。其曾监修太祖实录,又和解缙等同纂《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共22937卷,装成11095册,字数共三亿七千万左右。全书按韵目分例单字,依次辑入用该字起名的文史资料,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诸多方面。

自宋元以来的佚文秘典蒐集颇多,明代嘉靖(世宗)、隆庆(穆宗)年间,另摹副本一份,《永乐大典》原本存在南京,正本於文渊阁,副本藏於皇史宬。“皇史宬”,原在北京东华门外旧太庙东南。既明嘉靖十三年建成,为收藏列朝实录及玉牒之所。至清朝仍因之。

时至明朝灭亡时,《永乐大典》的正本已毁;副本至清代咸丰年间亦渐散失。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其副本绝大部分被焚毁,其於也被帝国主义列强劫掠散失殆尽。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据历年征集所得《永乐大典》730(残)卷,于公元1960年影印出版。

其实《永乐大典》全著正本早毁掉,副本也历经明清两代及战乱残缺不全及大部分又被侵略者焚毁。后“找到”集中国历史多种文献大成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失散副本残卷的再版,也记述着它曾遭受过火与血洗礼的浩劫,更“意味着”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科学的历史光辉成就。

其他网友观点

【无人车来也】认为,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那么意味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不为人知的文化宝藏、历史古籍将展现在世人面前,震惊世界!

一、《永乐大典》为什么重要?

发起编撰《永乐大典》的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这位刚刚夺了自己侄儿江山的帝王为了向普天下彰显自己的仁义,决定编一部世所罕见的书,把中国数千年来的光辉时刻全部记录下来。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决心编纂的这部巨著,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可见其野心之大、目标之高远!

最初,朱棣命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之后修成了《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

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 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永乐大典》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这样一套大典,牛批吧?

二、《永乐大典》的坎坷经历与正本失踪之谜!

永乐大典成书之后,被珍藏于南京文渊阁。可惜的是,在1449年,藏在南京皇宫里的书籍原稿被烧毁,只剩下紫禁城中的一套正本。

心有余悸的嘉靖帝,对大典深为喜爱,害怕皇宫失火的事件再次发生,便下令让人抄写了这本书的副本藏于皇史宬。

这样一来,《永乐大典》应该就有了两个版本,也就是正本和副本。为什么到现在连副本都那么少了呢?正本又去哪里了呢?

先说副本,本来一直保存在北京内宫,到了清末,八国联军闯进紫禁城,连烧带抢,把这部书的副本给抢走了。洋鬼子也搞不清楚这部书的真正价值,你抢几卷,他抢几卷,最后就剩下了不到百分之三在皇宫中。

为什么我们今天在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家手中都能找到孤残的《永乐大典》呢?就是被那些士兵抢走的,直到近代,国外的一些研究学者才逐渐发现此书的价值,所以极力搜集残卷。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副本被抢,正本哪里去了呢?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在嘉庆二年,皇宫曾经发了一场大火,可能已经毁于火中。二是李自成撤离北京时,毁于战火。三是被埋在了嘉靖皇帝墓中,作为陪葬品。这第三种说法现在最为盛行。

那么,《永乐大典》正本现存何处?仍旧是个谜!

三、如果《永乐大典》找到的价值估量

国家图书馆的地库里,收藏有161册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在漫长的岁月中,《永乐大典》经历各种不幸遭遇,丢失了一万多册。目前仅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也就是400册左右的《永乐大典》流散在世界各地,分别藏身于8个国家的30多个收藏机构。

如果一万一千多册《永乐大典》的正本,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惊现于世,那么可能的价值估量:

1.中国文化史上的某一些内容,或许将会重新改写。

要知道,《永乐大典》要比18世纪才问世的我国《四库全书》、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早上300多年,里面记录着明朝初年以前的各种科技,也记录着天文地理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编撰《四库全书》,由于“文字狱”以及清朝、明朝的政见、观点等偏差,对很多文化遗产、文化著作的取舍、评判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不能说《四库全书》有三万六千多册、8亿多字,总体量约为《永乐大典》的三到四倍,就认为《四库全书》涵括了《永乐大典》的内容。

恰恰相反,《四库全书》很有可能有意识地遗漏或者篡改了《永乐大典》的内容。

因此,一旦《永乐大典》正本重见天日,很多东西可能要改写!

2.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有可能大大丰富

《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

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设立了《四库全书》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其中重要的文献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赖《永乐大典》才得保存下来。

由此我们推断:如果《永乐大典》正本找到,那么将有大量的明初以前的各种学科的文献资料得以挖掘,甚至我们的科学史、技术史和学多学科发展史都要改写。

3.我国的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内容有可能极大提升

《永乐大典》所载之书,以宋元时期的著作为多,到明代编辑《文渊阁书目》时,这些著述已经是十不存三、四了。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二还在流传。加上《永乐大典》收录的典籍除比较正规的儒家典籍、史传百家、历代文集等,还收录了大量的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所以历代学者都把《永乐大典》看作辑佚之渊薮,他们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汇总起来,使许多佚书得以重现人世。

由此我们推断:如果《永乐大典》正本找到,那么我国的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内容有可能极大提升。

虽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是在5000年里我们丢失了太多太多!而《永乐大典》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因此,完整的《永乐大典》正本如果能够找齐,那么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将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对世界文明也将是一大幸事!